• 武义县武阳春雨茶品牌管理办公室
  • 浮梁县茶产业发展中心
  • 清远市农业农村局
  • 泰顺县农业农村局
  • 四川省川茶品牌促进会
  • 平和县人民政府
  • 安康市农业农村局
  • 陕西省汉中市茶业发展中心
  • 宜宾市茶产业研究院
  • 中国茶科所茶深加工与多元化利用创新团队
  • 嵊州市农业农村局
  • 宜昌市茶产业协会
  •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
  • 湖北省鹤峰县茶产业发展促进中心
  • 平阳县农业农村局
  • 梧州市茶产业发展局
  • 杭州艺福堂茶业有限公司
  • 六妙白茶股份有限公司
  • 广西梧州茶厂有限公司
  •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松溪县茶业发展中心
  • 宁德市蕉城区茶产业发展中心
  • 大田县农业农村局
  • 雅安市名山区农业农村局
  • 诏安县茶叶协会
  • 新昌县名茶协会
  • 诸暨市茶叶公用品牌管理服务中心
  • 福建大与茶号有限公司
  • 福鼎市茶业发展领导小组
  • 福建省裕荣香茶业有限公司
  • 杭州西湖龙井茶骨干企业联盟
访问量:128253

专题·综述

  • 茶叶活性成分健康功能研究新进展

    曾鸿哲;文帅;方雯雯;万丽玮;彭丽媛;杨小妹;白其娴;刘林美;饶慧;黄建安;刘仲华;

    饮茶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茶叶中富含多种活性成分,主要包括儿茶素类物质、儿茶素氧化聚合物、茶氨酸、生物碱、茶多糖等。2024年,茶叶活性成分健康功能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茶叶调节代谢、延缓衰老和提高免疫力三大核心健康属性。文章综述了2024年度茶叶活性成分健康功能研究进展,以期为茶叶活性成分开发与利用提供借鉴。

    2025年02期 v.47;No.378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8K]
    [下载次数:141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茶叶碳足迹核算方法研究进展

    颜鹏;胡强;冷杨;董雅洁;黄福印;罗莹;张洁;李征珍;张少博;付建玉;李鑫;

    开发并建立统一、标准的茶叶碳足迹核算方法体系,实现茶产业固碳减排,是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加快茶产业生态价值转化和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础。文章围绕茶叶碳足迹核算方法,介绍了当前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相关国际、国内标准,比较目前已经发布的茶叶碳足迹核算标准间的差异,指出茶叶碳足迹核算方法的关键要点,明确后期应当开展的相关基础科学研究,以期为规范化茶叶碳足迹核算提供技术指导,为茶园/茶叶碳汇进入碳交易市场提供技术支撑,从而更好服务于我国茶产业生态、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

    2025年02期 v.47;No.378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1K]
    [下载次数:38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经济·管理

  • 湖南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发展策略研究——基于消费者认知调查

    陈枳齐;邓坚;林娟;王璐;朱海燕;

    以2021年湖南茶叶乡村振兴“十大领跑品牌”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及多种抽样方法,基于641份有效问卷,分析了消费者对湖南省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整体认知现状,包括了解程度、信息渠道、购买频次、重要性认知、实际体验感知等。根据调查结果,提出湖南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发展策略,即生产“放心”茶、设计“动心”茶与打造“知名”茶。

    2025年02期 v.47;No.378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2K]
    [下载次数:29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试验研究

  • 陕西省限制茶叶过度包装标准执行情况调研

    舒静;刘佳玫;张悦;梁喜玲;宋悦;

    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和问卷调查方式,在陕西省主要茶叶生产、流通地区,调研茶叶生产经营单位、茶叶协会、监督执法部门、检验检测机构等对《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GB 23350—2021)及第1号修改单的执行情况,以及对标准内容适用性、协调性的反馈意见等。调研发现,标准内容基本符合适用性、协调性要求,各主体都积极主动贯标、对标、达标,标准实施帮助企业节约资源、提升效率及产品质量效果明显。标准中包装空隙率计算方法及要求、茶叶的商品必要空间系数k值设置有一定局限性,建议综合考虑茶叶不同加工工艺及产品外形等特征,设定更合理的k值和包装空隙率要求。调研旨在为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标准的修订和完善,为推动标准更加科学合理化提供数据支撑和保障。

    2025年02期 v.47;No.378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中茶108和中白1号引种至紫阳的品质成分变化

    易敏;陈仔良;刘毓杰;修春丽;曾建明;叶萌;丁长庆;

    利用国家气象站的基本气象资料,对紫阳县和杭州市西湖区的气候条件差异进行分析,并根据观测中茶108、中白1号引种至紫阳县焕古镇以后的物候期变化,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检测分析引种前后两品种春季第一轮次一芽二叶新梢中品质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中茶108和中白1号引种至紫阳后一芽二叶期与其在杭州地区基本相同;代谢组学检测从两地中茶108样品中检测出25种含量显著差异的代谢物质,主要是黄酮苷类(黄酮碳苷及黄酮氧苷)、氨基酸类、有机酸类、茶黄素和茶红素类及维生素、辅酶类代谢物;从中白1号中检测出32种差异物质,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儿茶素(单体与二聚体)、有机酸及酚酸类代谢物;两品种中均显著差异的成分有7种。研究结果为两个品种的引种适应性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对于推动紫阳茶产业良种率提升具有重要价值。

    2025年02期 v.47;No.378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4K]
    [下载次数:39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响应面法优化铁观音新式茶饮配方的研究

    盛思杰;吴媛媛;叶海波;徐铃琳;朱天乐;吴学进;温欣黎;郝连奇;屠幼英;

    近年来,时尚和快捷的新式茶饮受到年轻消费者的追捧,并且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新式茶饮品牌开始关注茶饮产品的养生功能。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对铁观音、罗汉果、桑叶提取液配比进行优化,以感官评价为关键指标,确定初步配方。采用响应面法得出铁观音新式茶饮感官评价的多元回归方程,确定铁观音∶罗汉果∶桑叶提取液最佳比例为4.6∶3.2∶0.9,3种原材料对茶饮的感官品质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铁观音>桑叶>罗汉果。对响应面法所得最佳配方制得的茶饮样品进行审评,得分为92.33分,高于单因素筛选配方的90.02分。最终得到的铁观音新式茶饮香气丰富、口感顺滑,满足现代消费者对口味与健康的双重追求。

    2025年02期 v.47;No.378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0K]
    [下载次数:48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宜昌市栀子花茶品质分析

    仇方方;周颖;褚飞洋;匡蓓;胡光灿;黄声东;

    对栀子花绿茶、栀子花红茶及2种茶坯进行感官审评、生化成分检测以及香气成分分析。感官审评结果表明,2种栀子花茶的香气和滋味中均表现出花香,感官品质优于对应茶坯。生化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窨制栀子花对茶叶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不大。GC-MS结果显示,4个茶样中共鉴定出83种香气成分,包括醇类、酮类、酯类、醛类、烯类、酚类、杂环类以及其他类香气化合物;绿茶茶坯和栀子花绿茶相比,顺-3-己烯乙酸酯、顺-β-罗勒烯、β-芳樟醇等香气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发生显著变化;红茶茶坯和栀子花红茶香气组分差别不大;栀子花茶中β-芳樟醇、苯甲酸甲酯、顺-3-己烯醇当归酸酯、顺-β-罗勒烯等香气化合物的相对含量较高。

    2025年02期 v.47;No.378 4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3K]
    [下载次数:33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福贡县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分析与评价

    龙亚芹;罗梓文;陈洪云;陈龙;曲浩;龙丽雪;陈强;杨向德;陈林波;

    为了全面了解福贡县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对福贡县鹿马登乡、石月亮乡、上帕镇和匹河怒族乡4个主要产茶乡镇的代表性茶园进行土壤取样,测定土壤pH、有机质、全N、有效P、速效K、有效Ca、有效Mg、有效S含量及微量元素Fe、Mn、Cu、Zn有效态含量等土壤养分指标,并采用赋分法对土壤养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福贡县茶园土壤平均pH为5.04,其中87.5%的土壤pH介于4.5~5.5之间,符合优质高产茶园的pH标准;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极为丰富,其平均值远超优质高产茶园标准要求;有效P含量平均值为15.0 mg/kg,整体处于缺乏状态,且变异系数高达136%,表明不同茶园间有效P含量差异较大;速效K含量整体较高,平均值高达226 mg/kg;中量元素Ca、Mg和S含量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其平均值分别为641.0、89.0、46.8 mg/kg,但仍有小部分茶园处于缺乏状态,占比分别为12.50%、18.75%、6.25%;微量元素中,有效Fe和Mn含量非常丰富,平均值分别为328 mg/kg和77mg/kg,且没有发现低于临界值的样本,有效Zn含量处于中上水平,同样没有发现低于临界值的样本;然而,有效Cu含量严重缺乏,68.75%的土壤样本低于临界值。综合来看,福贡县茶园土壤养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平均得分为17.825)。在今后的茶园养分管理中,建议在大量元素方面增施P肥,同时在中微量元素上补充Mg和Cu肥。研究结果为福贡县茶园科学施肥管理提供重要依据,有助于推动当地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02期 v.47;No.378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9K]
    [下载次数:30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大叶种砧木茶树与嫁接茶树主要生化成分对比研究

    邓少春;许燕;李友勇;田易萍;赵才美;孙超;陈春林;朱兴正;

    为研究砧木茶树与嫁接茶树间香气等生化成分的差异,以砧木茶树云抗10号和以云抗10号为砧木,坝歪茶树王、南迫茶树王、坝歪圆基大叶茶树枝条为接穗的嫁接茶树为试验对象,对其新梢一芽二叶蒸青茶样的主要生化成分进行检测和对比。结果显示,砧木茶树云抗10号新梢中茶多酚、咖啡碱含量以及酚氨比均高于嫁接茶树,嫁接茶树新梢中氨基酸含量高于砧木茶树。4个茶树新梢样品中共检测得到76种香气物质,砧木茶树云抗10号新梢中有42种,嫁接茶树坝歪茶树王、南迫茶树王、坝歪圆基大叶茶树新梢中分别有40、29、32种,嫁接后茶树新梢中香气物质的数量和丰富程度有所降低。从香气物质的种类看,砧木茶树新梢中碳氢类香气物质含量最高,而嫁接茶树新梢中醇类香气物质含量最高。

    2025年02期 v.47;No.378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下载次数:1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双丙环虫酯对紫阳茶园茶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效和农残评价

    赵德海;游新才;唐正和;邱红英;丁长庆;聂旺;李尤学;苏敏;陈仔良;曾建明;修春丽;

    调查了紫阳茶园茶小绿叶蝉的发生规律和种群动态,探究了新型杀虫剂双丙环虫酯的最佳使用剂量和残留量。调查结果表明,茶小绿叶蝉在紫阳茶园每年出现2个虫口高峰期,第一发生时期从5月中旬开始到7月下旬结束,第二发生时期从8月下旬开始到11月中旬结束。防控茶小绿叶蝉推荐每667 m~2使用20 mL的50 g/L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药后1、3、7 d防治效果均高于90%。药后7 d干茶样品中双丙环虫酯残留量低于0.1 mg/kg。

    2025年02期 v.47;No.378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下载次数:23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产业论坛

  • 径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李飞琴;卢健;冯海强;

    径山茶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品质特异,是余杭区农业的“金名片”。文章简述径山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其优势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推进产业品牌化、品质化、规模化、数字化、融合化和健全人才传承培养机制等做优做强径山茶产业的建议。

    2025年02期 v.47;No.378 71-7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6K]
    [下载次数:24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泰顺茶产业三产融合发展研究进展

    黄海辉;孙淑娟;徐欣欣;夏咏梅;吴碎典;

    实现乡村振兴,基础是产业振兴,出路是产业融合。茶业作为泰顺县的主导产业,走三产融合发展之路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文章主要阐述了泰顺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对面临的基础建设薄弱、技术创新有待提高、产业布局有待优化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夯实“一产”基础建设、提升“二产”科技水平、提高“三产”服务水平等一系列推动泰顺茶产业三产融合发展的举措。

    2025年02期 v.47;No.378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4K]
    [下载次数:16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庐山云雾茶品牌建设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邱亚珊;

    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庐山云雾茶作为九江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在带动当地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繁荣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庐山云雾茶产业为研究对象,基于SWOT工具,分析庐山云雾茶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内在优势与劣势、外在机遇与挑战,并针对其产业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2025年02期 v.47;No.378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0K]
    [下载次数:63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历史文化

  • 社会美育视域下的非遗活化研究——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浙江省6个相关项目为中心

    包静;辛琛;崔雅;朱阳;

    在“社会美育”与“非遗活化”之间建立一种链接,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全面探索,也为社会美育的学术视角提供新的思路。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浙江省6个相关项目是该遗产项目重要组成部分。运用美育的理论与实践机制,探讨项目的历史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一方面通过文化机构、代表性传承人以及社区等多元主体的保护实践为非遗动态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本遗产项目的活化对于提升公众文化自觉、促进地方社会发展有着多重意义,进而实现非遗的活态存续。

    2025年02期 v.47;No.378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5K]
    [下载次数:32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从“权便之法”到“经常之制”——论清初四川边茶贸易与茶法的恢复

    高雪峰;

    明代四川与藏地的边茶贸易曾经兴盛一时,而明清易代所造成的政治混乱则对发展旺盛的边茶贸易予以了沉重打击,也破坏了原本的管理秩序,文章以清初茶法的变革为线索展开研究。清朝在建立之初面对难以迅速恢复明代茶法旧制的现实窘境,只能因时制宜采取临时措施以便于管理。这类非常规的管理措施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边茶贸易的重新活跃,为清政府带来了政治与经济上的收益,但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从康熙中期开始,清政府便逐渐将对边茶的管理引向正轨。在完成从“权便之法”到“经常之制”的转变的同时,“权便之法”的某些合理精神也融入到了清代的茶法中,最终共同实现了茶法上的清承明制。

    2025年02期 v.47;No.378 9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5K]
    [下载次数:8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