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洪新;王东林;刘皓央;陆德彪;韦持章;张丽平;肖强;李鑫;李杨;
为探索名优茶机械化采摘的可行方案,研究以阶梯输送式采茶机为对象,综合比较其与单人便携式采茶机、人工手采的采摘效率、采摘质量、成本与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采用梳叶分区切割与芽叶阶梯输送技术的阶梯输送式采茶机可显著提升采摘质量,芽叶完整率达87.2%,高于单人便携式采茶机和人工手采;其采摘效率为42.1 kg/h,是人工手采的4.3倍、便携式采茶机的72.1%;单位面积的采摘成本仅为人工手采的30.6%,较人工手采经济效益提升5.9%。研究表明,阶梯输送式采茶机在采摘效率、采摘质量、成本与经济效益等总体表现上具有明显优势,能够为名优茶机械化采摘提供新选择。
2025年08期 v.47;No.384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8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郝敏;陈怡;蔡烈伟;吴振利;占少琴;李鑫;林志斌;
以福鼎有机白茶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系统评估其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情况。通过构建白茶从种植、加工、运输、销售到消费各环节的系统边界,运用碳排放核算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旨在揭示白茶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碳排放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进而提出针对性的低碳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 kg福鼎白茶的总碳排放量为17.628 90 kg,其碳排放主要集中在茶叶种植和加工环节,分别占34%和38%;电力使用和有机肥的施用是影响碳排放的关键因素。此外,研究发现,运输阶段和废弃物处理阶段的碳排放量相对较小,但仍然需要关注。基于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优化方案,不仅为福鼎白茶生态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福鼎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年08期 v.47;No.384 34-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下载次数:5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苏红飞;陶仕科;张义贤;
为探究云南不同区域野生茶嫁接茶树鲜叶制作滇红工夫红茶的品质,选用13份云南不同区域的野生茶树种质资源人工嫁接后的茶树鲜叶,用传统工艺加工滇红工夫红茶,进行感官审评和理化分析。感官审评结果显示,不同种源的野生茶嫁接茶树鲜叶加工滇红工夫红茶,其感官品质差异明显。在理化成分方面,13份野生滇红工夫红茶水浸出物含量为38.33%~50.95%、游离氨基酸含量为1.52%~3.12%、茶多酚含量为12.58%~20.08%、咖啡碱含量为2.54%~3.90%、可溶性糖含量为2.58%~4.75%。研究为揭示云南野生茶品质及其资源利用提供了参考。
2025年08期 v.47;No.384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6K] [下载次数:5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陈洪云;陈强;罗梓文;杨向德;曲浩;龙丽雪;陈龙;汪云刚;龙亚芹;陈林波;
云南省江城县作为中国普洱茶的核心产区,其茶园土壤养分状况直接影响茶叶品质及产业可持续发展。针对长期粗放管理导致的土壤退化问题,研究系统评价了江城县6个茶叶主产乡镇的土壤养分特征及肥力状况,基于90个土壤样本的11项指标,揭示了土壤肥力空间分布规律及关键限制因子。结果表明,江城县茶园土壤整体呈强酸性至微酸性,区域差异明显,其中嘉禾乡等区域土壤存在酸化风险;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全氮含量中等偏上,有效磷普遍匮乏且空间变异极大,有效钾区域差异显著,钙、镁普遍匮乏,铁、锰高度富集,有效铜、锌则严重不足。建议采取“酸化调控-精准施肥-微肥补充”综合治理策略:通过施用有机肥改良酸化土壤,分区优化磷钾配比,补充钙镁磷肥及铜锌叶面肥,并推广绿肥间作以维持土壤有机质稳定。研究不仅为江城县茶园土壤的定向改良和可持续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云南及相似生态区茶园提质增效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2025年08期 v.47;No.384 47-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杨文波;包强;王沅江;肖蕾;曾泽萱;周凌云;杨辉;
为揭示茶橙瘿螨的种群发生规律及其环境驱动因素,系统监测了1年内湘波绿、福大61和红叶茶3个茶树品种不同叶位螨虫的数量,并分析其与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间抗螨性差异显著,福大61全年茶橙瘿螨发生量最高,年指数均值为6.61,分别是湘波绿和红叶茶的1.37倍、2.55倍;螨虫主要集中于芽下第3叶(湘波绿和红叶茶)或第5叶(福大61);温度调控呈现双阈值效应,冬季低温期(≤10℃)易诱导种群爆发,指数最高达21.90,而夏季高温(≥25℃)则显著抑制其活动。研究揭示了茶橙瘿螨的发生规律及其与茶树品种、叶位分布、气温之间的关系,为茶橙瘿螨的精准防控、茶园品种优化,以及气候响应型生态管理策略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年08期 v.47;No.384 57-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8K] [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饶自蕾;颜一军;陆建伟;严慧婷;常润润;李媛媛;赵红艳;白捌普;李春霖;高峻;
为提高肥料利用率,进一步促进茶产业提质增效,文章通过田间试验验证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对茶树鲜叶产量、茶叶品质和茶园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施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的新梢密度、一芽一叶密度和一芽二叶长度分别提高了128.77%、191.35%和29.01%,虽然一芽一叶百芽质量下降了27.72%,但鲜叶嫩度较高,茶树新梢生长较好,因此最终当季春茶产量提高90.29%。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有利于茶树新梢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的积累,鲜叶内含物质更丰富。施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茶树新梢制作的成茶品质最佳,其绿茶香气高爽带花香,滋味醇厚鲜爽;红茶香气甜香馥郁、带花蜜香,滋味醇厚回甘、带花香。结合经济效益分析发现,施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年均净收益为164 160元/hm~2,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年均产量和年均净收益分别提高137.50%和132.75%。综合来看,施用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能有效提高茶树鲜叶产量,改善茶叶品质,提高茶园经济效益,可作为茶产业提质增产的一种有效管理手段推广应用。
2025年08期 v.47;No.384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潘启友;钟勇;安丰轩;梁汉高;覃福方;刘迪;韦淑丹;古能平;黄金丽;梁爽;雷荣柯;
为明确百色市右江区野生茶树分布现状,研究采用国土三调卫星影像结合地理信息技术,通过实地样带调查法,借助奥维地图、新知卫星地图等软件,对右江区野生茶树群落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右江区野生茶树集中分布于东经106°13′36″—106°23′53″、北纬23°38′10″—23°45′39″,海拔高度1 191~1 456 m区域,总分布面积2 596.88 hm~2,种群数量约62.95万株,平均密度242.41株/hm~2,主要分布于大楞乡巴平村、大楞村、平漫村,龙和乡龙洪屯,泮水乡谷七村等地的山沟和山谷地带。对281株样株的形态特征分析显示,样株均为乔木型,树高300~2 000 cm,树幅100~1 300 cm,基部径围40~230 cm;叶片以长椭圆形为主,叶长10.0~24.5 cm,叶宽4.0~10.0 cm,叶脉7~13对。右江区野生茶树资源丰富且集中连片分布,呈现海拔分布范围狭窄、微地形依存性强、群落共生特异性等特征,群落具有显著的生态适应性和遗传多样性,但野生茶树生存面临滥采乱伐、保护措施不当及林地开垦等多重威胁,亟需建立专项保护机制并制定科学开发利用规划。
2025年08期 v.47;No.384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谢镜玲;朱海燕;罗睿勍;贾茜茜;
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并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以青少年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茶文化教育对其茶道认知、茶艺掌握及茶礼理解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茶文化教育显著提升了青少年对文化内涵的认知水平;此外,随着教育对象年龄的增长,茶文化教育在技能提升方面的作用愈发明显。
2025年08期 v.47;No.384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