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义县武阳春雨茶品牌管理办公室
  • 浮梁县茶产业发展中心
  • 清远市农业农村局
  • 泰顺县农业农村局
  • 四川省川茶品牌促进会
  • 平和县人民政府
  • 安康市农业农村局
  • 陕西省汉中市茶业发展中心
  • 宜宾市茶产业研究院
  • 中国茶科所茶深加工与多元化利用创新团队
  • 嵊州市农业农村局
  • 宜昌市茶产业协会
  •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
  • 湖北省鹤峰县茶产业发展促进中心
  • 平阳县农业农村局
  • 梧州市茶产业发展局
  • 杭州艺福堂茶业有限公司
  • 六妙白茶股份有限公司
  • 广西梧州茶厂有限公司
  •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松溪县茶业发展中心
  • 宁德市蕉城区茶产业发展中心
  • 大田县农业农村局
  • 雅安市名山区农业农村局
  • 诏安县茶叶协会
  • 新昌县名茶协会
  • 诸暨市茶叶公用品牌管理服务中心
  • 福建大与茶号有限公司
  • 福鼎市茶业发展领导小组
  • 福建省裕荣香茶业有限公司
  • 杭州西湖龙井茶骨干企业联盟
访问量:128328

专题·综述

  • 2024年茶叶加工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

    陈圆;安会敏;陈宏宇;许皓;应佳淇;江游仓;薛亚杰;赵亮亮;朱光美;郑雪雪;王志霞;黄建安;刘仲华;

    茶叶加工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是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文章综述了2024年我国六大茶类及再加工茶花茶加工理论与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综合当前我国茶叶加工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时代发展趋势,预测茶叶加工技术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2025年01期 v.47;No.377 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下载次数:138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我国茶产业低碳化发展研究与实践进展

    胡强;唐晏;朱迪;张优;王志博;陈超;陈富桥;

    “双碳”目标下,我国农业的绿色发展模式转型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必然选择。茶业是农业固碳减排的重要领域之一,探索茶产业低碳化发展是践行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抓手。文章从茶叶低碳研究进展、茶叶低碳生产的探索与研究、生态低碳茶的认证与推广、茶园碳汇研究等方面,总结了我国利用茶园生态系统发挥其碳汇功能和推动茶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双碳”研究与实践经验,分析了我国茶产业践行“双碳”战略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了推进我国茶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我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与依据。

    2025年01期 v.47;No.377 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下载次数:31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经济·管理

  • 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特征、问题及对策分析

    赵青松;郭怡康;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消费国和主要出口国。文章基于最新海关数据库HS编码,筛选并汇总绿茶、红茶、乌龙茶、普洱熟茶、黑茶、白茶、其他花茶和茉莉花茶8类产品的出口贸易额和出口量,重点分析中国各类茶叶的出口贸易特征、主要贸易伙伴和主要出口省份。研究发现,红茶和绿茶占据中国茶叶出口的主要地位,但其出口规模呈现逐年下降趋势,黑茶、茉莉花茶和白茶则出现较快增长,各类茶叶的主要贸易伙伴和出口省份与茶叶自身属性紧密相关。当前中国面临新型贸易壁垒、茶叶标准体系不完善、茶企品牌建设滞后和产业规模大而不精等问题,严重影响中国茶叶出口。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完善茶叶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以促进绿色生产转型升级;加强国际品牌建设,提升中国茶企品牌知名度;推动全产业链数智一体化,持续深化供给侧改革等对策建议。

    2025年01期 v.47;No.377 2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5K]
    [下载次数:207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新式茶饮消费者消费行为特征调查与分析

    林梦星;唐晏;阎鹏翔;陈富桥;

    基于消费调研数据,深入剖析新式茶饮消费者消费行为特征,凝练驱动新式茶饮行业快速发展的营销策略,进而提出新式茶饮对促进传统茶产业创新发展的启示。调研发现,新式茶饮消费者具有产品需求多元化、消费诉求健康化、消费价格理性化、消费渠道便捷化的消费行为特征,因此传统茶产业创新发展需立足消费者多元化的产品需求,回应消费者健康化的消费诉求,顺应消费者理性化的消费价格趋势,迎合消费者便捷化的消费渠道偏好,同时提高地理标志与企业品牌融合度。

    2025年01期 v.47;No.377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下载次数:166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梧州六堡茶品牌市场调查与策略分析

    池云凤;

    通过深入分析总资产周转率、净利润率、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这4个关键财务指标,旨在对梧州本土茶企的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进行纵向与横向的全面比较,其中纵向分析能够揭示企业的发展趋势,而横向分析则能够评估企业在全国同行中的地位。同时,还结合传统茶叶消费人群与新兴年轻消费群体的市场调研数据,进一步诊断目前梧州茶企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梧州六堡茶产业的发展态势以及本土茶企如何通过品牌年轻化策略提升竞争力进行深入思考与探讨。

    2025年01期 v.47;No.377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1K]
    [下载次数:103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试验研究

  • 白叶1号发酵茶复配养生茶调节3T3-L1细胞脂质代谢的作用

    朱天乐;盛思杰;徐铃琳;吴媛媛;刘仲华;王凯茜;屠幼英;

    随着肥胖问题的日益突出,调节血脂、预防肥胖成了人们的关注焦点,通过健康饮食方法解决该问题是最简单可行的途径。试验采用白叶1号发酵茶配伍枸杞、山楂制成养生茶,就其对小鼠3T3-L1前脂肪细胞的调脂效果和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将3T3-L1细胞诱导为成熟脂肪细胞后,通过测定油红O染色面积、脂肪和甘油三酯(TG)含量来判断养生茶对脂质形成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在200~500μg/mL范围内,随着养生茶质量浓度的升高,3T3-L1前脂肪细胞的油红O染色面积下降,表明养生茶具有降脂功效。当茶样质量浓度为300、400、500μg/mL时,与模型组相比,细胞脂肪含量分别降低了22.64、23.17、30.63个百分点,降脂效果优于阳性药物辛伐他丁。此外,养生茶可以显著减少细胞中的TG含量,具有剂量依赖效应。当养生茶质量浓度为500μg/mL时,细胞内TG含量最低,与模型组相比降低了89.33%。通过茶饮代谢物与3T3-L1细胞脂肪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该养生茶中多种成分与3T3-L1细胞的脂质代谢物呈强相关关系。本研究可为开发具有降脂功能的新式茶饮产品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1期 v.47;No.377 5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8K]
    [下载次数:24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生态缓释肥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韩文炎;姚惠明;张兰;毛翼虎;王研锋;李鑫;

    研究了海生万生态缓释肥对茶树生长发育、茶叶产量和品质,以及土壤pH和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和常规施肥相比,海生万生态缓释肥处理的新梢密度分别平均提高了10.0%和5.7%,百芽质量分别平均提高了6.3%和1.7%,茶叶产量分别平均增加了16.3%和5.0%。海生万生态缓释肥能显著提高茶叶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降低酚氨比,提升茶叶品质。海生万生态缓释肥、常规施肥和不施肥处理茶叶氨基酸平均含量分别为48.3、44.5、41.7 mg/g,茶多酚分别为256.6、247.4、243.5 mg/g,酚氨比分别为5.5、6.0和6.4。使用海生万生态缓释肥能明显提高茶树叶片光合作用水平,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比不施肥和常规施肥分别提高了18.1%和10.4%。使用海生万生态缓释肥处理新梢P、K、Mg、S和Ni含量比不施肥处理有明显提高,该缓释肥对提高茶园土壤p H和主要养分含量也有一定的作用。

    2025年01期 v.47;No.377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2K]
    [下载次数:2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氨基酸水溶肥在茶树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殷根华;贾生强;徐星;倪中应;

    为了解氨基酸水溶肥在茶树上的施用效果,开展对比试验,以常规施肥作为对照组CK1,在此基础上喷施氨基酸水溶肥为处理A,喷施等量清水为处理CK2。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喷施氨基酸水溶肥能促进机采茶园秋季抹茶增产13.3%,机采叶叶绿素含量提高13.6%,机采叶中茶多酚、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提高3.60、2.90、0.69个百分点。经济效益分析发现,与常规施肥相比,茶园喷施氨基酸水溶肥可以新增收益2 778.75元/hm~2。因此,采用常规施肥联合氨基酸水溶肥喷施能有效促进桐庐茶叶提质增效,促进茶农增收,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2025年01期 v.47;No.377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6K]
    [下载次数:16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低温长窨工艺对茉莉花茶滋味品质的影响

    郑亚楠;张华;张群峰;王霆;任晓晋;

    窨制温度和时间是影响花茶品质的关键参数,优化相关工艺能够为提升茉莉花茶品质提供技术保障。研究以兰花形绿茶和片形绿茶两种绿茶为茶坯,通过优化茉莉花茶的窨制工艺,分析茉莉花茶内含物质和感官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低温长窨工艺可显著提高兰花形和片形茉莉花茶的茶氨酸含量以及感官品质,尤其在堆温27~30℃下生产的茉莉花茶既保持了名优茶的外形,又具有清鲜的内质,能明显区别于传统工艺茉莉花茶花香过于浓郁、滋味过于浓醇的品质风格。低温长窨工艺在兰花形和片形绿茶茶坯窨制花茶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可为改善茉莉花茶品质和丰富花茶产品类型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2025年01期 v.47;No.377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5K]
    [下载次数:37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贮存温度对茉莉花茶主要理化成分的影响及保质期预测研究

    王瑞;秦新磊;张梁基;郭长留;马英杰;范军营;

    茉莉花茶是新式茶饮的主流基底茶,对其保质期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试验设置在(-18、4、27、37、47℃) 5个不同温度条件下贮存茉莉花茶,在贮存一定时间后,对茶样进行感官审评,以及分析其贮存前后主要理化成分变化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25℃条件下贮存的茉莉花茶保质期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低温(-18℃或4℃)贮存,对茉莉花茶有较好的保质效果;贮存温度越高,茉莉花茶越容易陈化,且主要理化成分含量下降越快。经保质期计算预测,在25℃贮存条件下,茉莉花茶保质期可达18个月。

    2025年01期 v.47;No.377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下载次数:36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海南大叶种茶散茶发花工艺研究初报

    张何信;王辉;张志辉;伍曾利;陈怀中;

    以海南大叶种为原料,对其发花工艺进行了参数优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各项试验参数中,氧气浓度对茶叶中冠突散囊菌数量、杂菌污染面积影响最大,各因素对孢子数影响的大小依次为茶坯规格及含氧量>茶坯湿度>环境湿度>环境温度;环境适宜时,茶叶中的冠突散囊菌能在2 d内进入生殖生长期,不适宜时,杂菌会在1 d内成为优势种群;在室内温度28℃、室内湿度55%、茶坯温度31℃以下、茶坯湿度26%、辅以通氧措施的条件下,发酵后的茶叶金花茂盛金黄、颗粒饱满,发酵15 d时茶叶内孢子数达到58.8×10~4CFU/g,并且污染面积占比在0.1%以下。基于试验结果,在后续的生产质量管理中应当为冠突散囊菌的生长创造适宜条件,在发酵过程中可以以孢子数、茶坯温度作为主要指标,茶坯湿度作为次要指标进行监测和调控。此外,当污染面积占比超过5%时,说明发酵条件恶化,若不及时制止,则发醇基本失败。

    2025年01期 v.47;No.377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4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裕荣香杯”茶学论文

  • 墨脱县茶产业升级现状及发展策略探析

    周子怡;刘少群;郑鹏;

    林芝市墨脱县是西藏自治区的主要茶区之一,因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着力发展原生态有机茶产业,对边疆地区的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总结了墨脱县茶产业发展所具有的区位生态、藏茶文化和茶叶品质3方面的优势,以及墨脱县茶产业发展历程和茶叶全产业链升级现状,分析指出当前墨脱县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种植分散、茶园管理欠缺、产品品牌不强、产业融合不足等短板,并提出相应发展对策,以期为墨脱县茶产业的高质量转型升级发展提供新思路。

    2025年01期 v.47;No.377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6K]
    [下载次数:10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宋代点茶对茶高值化利用的推动作用探析

    周欣;

    通过梳理宋代点茶的历史背景,挖掘其文化内涵与价值,探讨其对茶叶品质提升、茶叶经济发展以及茶文化传播的深远影响。宋代点茶通过提高茶叶品质、促进茶叶经济、传播茶文化,推动了茶的高值化。此外,宋代点茶对现代茶艺具有启示意义,为现代茶产业发展和茶文化传承提供了参考。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宋代茶文化的认识,为现代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新思路。

    2025年01期 v.47;No.377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4K]
    [下载次数:20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历史文化

  • 新中国成立初期茶叶转产实践研究(1949—1956)

    潘腾霄;

    茶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的茶叶政策经历了几次调整。文章关注1949—1956年我国推动的茶叶转产实践,研究此时期我国茶叶转产政策的变化,探讨转产政策变化的原因和转产实践对国内茶叶生产的影响。通过梳理史料发现,我国经历了从重视红茶生产到重视绿茶生产的转变。茶叶转产实践中的问题、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外交环境的改变结束了我国的茶叶转产实践,茶叶转产实践也对之后茶叶政策的制定和茶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5年01期 v.47;No.377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7K]
    [下载次数:10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