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义县武阳春雨茶品牌管理办公室
  • 浮梁县茶产业发展中心
  • 清远市农业农村局
  • 泰顺县农业农村局
  • 四川省川茶品牌促进会
  • 平和县人民政府
  • 安康市农业农村局
  • 陕西省汉中市茶业发展中心
  • 宜宾市茶产业研究院
  • 中国茶科所茶深加工与多元化利用创新团队
  • 嵊州市农业农村局
  • 宜昌市茶产业协会
  •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
  • 湖北省鹤峰县茶产业发展促进中心
  • 平阳县农业农村局
  • 梧州市茶产业发展局
  • 杭州艺福堂茶业有限公司
  • 六妙白茶股份有限公司
  • 广西梧州茶厂有限公司
  •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松溪县茶业发展中心
  • 宁德市蕉城区茶产业发展中心
  • 大田县农业农村局
  • 雅安市名山区农业农村局
  • 诏安县茶叶协会
  • 新昌县名茶协会
  • 诸暨市茶叶公用品牌管理服务中心
  • 福建大与茶号有限公司
  • 福鼎市茶业发展领导小组
  • 福建省裕荣香茶业有限公司
  • 杭州西湖龙井茶骨干企业联盟
访问量:136271

专题·综述

  • 茶叶中橙花叔醇的生物合成与加工动态研究进展

    李钰锋;田晓成;刘晗;郑鹏;孙彬妹;谭新东;孟慧;刘少群;赵竑博;

    橙花叔醇是茶叶中一种极为关键的倍半萜类香气成分,其含量与茶叶加工工艺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文章对橙花叔醇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合成关键酶与基因、橙花叔醇在茶树中的储存形式、不同茶类中橙花叔醇含量及其在加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橙花叔醇的检测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综述。橙花叔醇在茶叶中以游离态和糖苷结合态两种形式存在,游离态的橙花叔醇直接为茶叶提供香气;而糖苷结合态的橙花叔醇在茶叶的加工过程中,会被β-葡萄糖苷酶水解从而释放出香气。绿茶在杀青过程中橙花叔醇含量相对较低;白茶温和的加工方式导致橙花叔醇难以积累;黄茶通过闷黄工艺可以提高橙花叔醇的含量;乌龙茶在做青阶段,其橙花叔醇含量达到峰值;红茶加工中通过糖苷酶的水解释放游离橙花叔醇;黑茶依靠微生物作用来提高橙花叔醇的含量。在检测技术方面,目前主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作为标准检测手段,结合气相色谱-嗅辨联用(GC-O)、固相微萃取(SPME)等技术来实现对橙花叔醇的精准分析。橙花叔醇主要通过细胞质中的甲羟戊酸(MVA)途径以及质体中的甲基赤藓醇磷酸(MEP)途径共同合成。当前的研究虽然已经揭示了橙花叔醇的代谢路径,但对其调控网络以及动态变化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仍有待进一步探究。未来,有望通过基因编辑、分子育种等技术手段优化茶叶中橙花叔醇相关的香气品质。

    2025年10期 v.47;No.386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茶园生态系统碳汇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王义祥;林怡;叶菁;

    茶园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全球碳循环中具有重要地位。精确评估茶园碳汇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文章综述了茶园碳汇评估的样地清查法、模型法、涡度相关法和遥感监测法等主要方法,分析了其原理、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并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方法适配性低、数据获取难和模型通用性差等挑战。未来研究应融合多种方法建立综合评估体系,加强长期监测与动态评估,开展大尺度监测评估,并深化茶园碳汇潜力评估,以期为准确估算茶园生态系统碳汇和支撑国家“双碳”战略实施提供科学参考。

    2025年10期 v.47;No.386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8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生物炭对茶园土壤及茶树生长影响研究进展

    华绍贵;石宇博;石明明;袁文娟;赵培林;潘成岭;

    生物炭是一种新型土壤改良剂,在实现茶园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具有巨大潜力。文章对近10年来生物炭在农林土壤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整理,系统综述了生物炭对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群落及茶树生长的影响,总结了生物炭在修复茶园土壤、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方面的作用,并探讨了当前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发展方向。结果表明,生物炭通过优化土壤结构、增强土壤养分有效性、缓解土壤酸化和吸附重金属等途径,显著促进茶树根系发育和养分吸收,提升茶叶产量和品质,同时增强了茶园土壤的生态功能。未来需进一步研究生物炭的长期效应、生物炭与肥料配合施用的优化及环境风险,以推动生物炭在茶园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2025年10期 v.47;No.386 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9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茶叶拼配技术及其在新茶饮基底茶中的应用

    周珊珊;陈开梅;王芳;郝敏;蔡烈伟;

    拼配是茶叶加工中调剂茶叶品质、稳定茶叶数量、保证经济效益的重要技术。20世纪50年代以来,茶叶拼配技术从以出口茶加工为主到内销茶生产广泛应用,现今已成为保障新茶饮基底茶质量的关键技术。文章在综述茶叶拼配技术应用与发展的基础上,对新茶饮基底茶与传统茶叶拼配的差异及新茶饮基底茶拼配技术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未来茶叶拼配技术在新茶饮基底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2025年10期 v.47;No.386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4K]
    [下载次数:24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茶衍生健康产品创新研究进展

    孙华;贾锡禹;熊双平;张相春;蒋侠森;郑芹芹;韦兵;

    茶是具有多种生物功效的健康饮品。我国茶园面积和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但传统茶叶泡饮已不能满足国内茶叶产能消耗需求。在国家“大食物观”的引导及大众“健康消费需求”升级的双重驱动下,独具风味且营养丰富的新茶饮、新茶食等健康产品逐渐成为消费者的首选,我国茶衍生健康产品行业蓬勃发展。文章介绍了茶衍生健康产品的市场概况,总结了我国茶衍生健康产品开发中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及发展趋势,旨在推动我国丰富茶资源的充分利用。

    2025年10期 v.47;No.386 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3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低碳理念下茶叶包装材料的选择与应用

    周燕君;贾丙娟;张优;王志博;冷杨;李鑫;胡强;

    在全球低碳环保趋势下,茶产业作为传统产业,其包装材料的低碳化选择与应用对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低碳理念在茶叶包装应用中的重要性,阐述了纸质、可降解塑料、可回收金属等低碳包装材料的特性、优势及应用现状,指出了其应用中面临的成本、性能、市场认知及技术研发等挑战,并提出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市场推广及产业协同等推动策略,为茶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2025年10期 v.47;No.386 4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经济·管理

  • 以新时代大食物观促进新茶食高质量发展

    谢登超;王岳飞;

    基于新时代大食物观理论背景,文章系统阐述了新茶食的发展、定义与内涵。梳理了“大食物观”的历史沿革与时代价值,明确其对新茶食发展的指导意义;结合生活使用场景界定“新茶食”的概念与分类,展示其定义的实际必要性与主要特征;阐述大食物观视域下发展新茶食的重要内涵,强调其在消费需求、产业升级与文化传播中发挥的作用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现代茶产业融合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和启发。

    2025年10期 v.47;No.386 4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0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LDA和SICAS模型的抖音电商营销策略研究

    付磊;王丽远;徐千懿;

    为研究抖音电商营销策略,文章采用LDA模型分析“懂茶帝”抖音电商平台的短视频和店铺产品购买评论,挖掘相关主题特征词。基于SICAS模型和提取出的主题特征词设计并发放调查,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得出“懂茶帝”抖音电商消费者在感知、兴趣、沟通、购买、分享5个营销维度的消费体验,并对其营销现状进行分析。调查结果发现,“懂茶帝”抖音电商的消费者分享传播意愿较高,但在宣传推广、茶文化输出、互动交流、视频/直播转化率4个方面的营销策略收效较差。针对“懂茶帝”抖音电商营销策略的不足提出强化包装设计、融合茶叶知识吸引用户,加强交互沟通、精准推荐茶产品两方面建议。

    2025年10期 v.47;No.386 64-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9K]
    [下载次数:97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试验研究

  • 适制黄大茶的茶树品种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

    李旭峰;邓杰;赵国锐;陈志鹏;姜玉婷;刘嵘;张冉;李叶云;刘升锐;韦朝领;朱俊彦;

    黄大茶是中国传统六大茶类之一,因其具有健康功效和典型的“三黄”特征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然而,由于缺乏合适的黄大茶茶树品种评价体系,限制了黄大茶适制性茶树品种(品系)的鉴定和高效利用。研究采用德尔菲法,通过问卷调查、专家打分和小组讨论,明确并建立了包括5个一级指标(感官品质、生化成分、农艺性状、抗逆性和市场价格)和22个二级指标在内的黄大茶适制性茶树品种(品系)综合评价体系。此外,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一级指标权重范围为0.107~0.434,以感官品质权重最高;权重最高的二级指标为滋味得分。利用上述评价模型对21个茶树品种(品系)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柿大茶黄种、金鸡种和雨前大芽综合得分排名前三,是适制黄大茶的优质茶树品种(品系)。综上所述,研究构建了适制黄大茶的茶树品种评价模型,并筛选出适制性强的品种(品系),可为黄大茶茶树品种定向选育提供参考。

    2025年10期 v.47;No.386 7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8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4个无性系茶树品种抗寒性评价与适应性研究

    尚岩;

    从山东省诸城市无性系茶树种植区筛选了信阳10号、槠叶齐、中茶108、蒙山9号4个主要无性系茶树品种,对茶树的成活率、抗寒性、春茶产量、品质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信阳10号、槠叶齐、中茶108的抗寒性表现较强,蒙山9号的抗寒性较差。信阳10号、槠叶齐、中茶108的成活率较高,蒙山9号的成活率较低。中茶108的春茶产量表现最优,信阳10号、槠叶齐次之,蒙山9号较低。4个品种制作的绿茶具有“形美、香高、味醇、韵长”的品质特点,以及北方高端茶的独特韵味。综合来看,信阳10号、槠叶齐、中茶108的抗寒性和适应性在山东茶区表现较好,蒙山9号则较差。

    2025年10期 v.47;No.386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折光仪快速测定茶叶中水浸出物含量的研究

    段联勃;柯顺川;符海霞;曹士先;徐杰;

    探索了两种利用折光仪快速测定茶叶中水浸出物含量的方法。测定结果显示,在实验条件下,拟合曲线法与k值法测定茶叶中水浸出物含量的结果与以《茶水浸出物测定》(GB/T 8305—2013)方法测定的结果没有显著差异,同时拟合曲线法与k值法缩短了整个实验过程,且大大降低了对检测人员技能的要求,因此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2025年10期 v.47;No.386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5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基于CiteSpace的福鼎白茶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宋洋;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2000—2024年福鼎白茶相关中文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共筛选出福鼎白茶研究文献252篇,平均为每年10.1篇,年度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福建茶叶》是福鼎白茶研究文献发表最多的期刊,林喜盈等人是发文量较大的作者;宁德师范学院、宁德市茶叶管理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机构在该领域研究氛围浓厚。进一步分析表明,发文量增加可以增强福鼎白茶品牌影响力。福鼎白茶研究和产业发展离不开福鼎白茶品牌打造和宁德市各方的技术支撑。福鼎白茶今后几年的研究热点可能会聚集于白茶品质、存储技术、有机生产等方面。

    2025年10期 v.47;No.386 103-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1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产业论坛

  • 汉中古茶树资源现状及保护利用探讨

    刘懿;李侠;严志慧;方义;丁坤;

    古茶树是珍贵的茶树种质资源,具有原始性、稀缺性、不可再生性等特点,在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方面意义重大。汉中古茶树资源丰富,保护好古茶树不仅是保护好茶树自然生态,更是挖掘汉茶历史文化,研究汉茶发展规律,做大汉茶产业的重要举措。文章综述了汉中古茶树资源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及保护情况,分析了保护古茶树的重要性,探讨了古茶树在茶叶生产、旅游开发、文化传承、科研等方面的利用价值,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旨在为古茶树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2025年10期 v.47;No.386 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9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