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闫振;黄健垚;高路;王登良;
咖啡碱是由嘌呤核苷酸衍生的次生代谢产物,通常占茶叶干重的2%~4%,是茶叶苦味品质的主要贡献成分。茶树中的咖啡碱主要分布在幼嫩的芽叶中,并随芽叶的老化而逐渐减少。咖啡碱在茶树中的主要合成途径为:黄苷→7-甲基黄苷→7-甲基黄嘌呤→可可碱→咖啡碱,N-甲基转移酶在此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茶树中咖啡碱的含量分布、生物合成与分解代谢途径以及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进行综述,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2020年07期 v.42;No.323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1K] [下载次数:1666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刘爽;黄纪刚;陈艳;吕凤琴;张玲芳;朱顺友;陈亮;
庐云3号是庐山群体种中采用系统选育方法育成的适制庐山云雾茶的新品种。经系统的品系比较试验表明,庐云3号属中生种,产量高。制成的庐山云雾茶香气尚高爽、有嫩香,滋味醇和、较甘滑。内含物质丰富,春季一芽二叶水浸出物含量为47.3%,茶多酚含量为16.8%,氨基酸含量5.0%,咖啡碱含量3.38%,酚氨比为3.4。耐寒性强,对茶炭疽病为抗(R)、茶小绿叶蝉为高感(HS)。庐云3号于2019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号为GPD茶树(2019) 330032。
2020年07期 v.42;No.323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6K]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郭嘉明;陈劲;张敏;吕恩利;
随着茶叶初加工企业规模化发展,对鲜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茶鲜叶作为制茶的原料,其质量直接影响成茶品质。本研究从鲜叶的理化特性和劣变机理方面,分析了温度、相对湿度、气调和振动因素对茶鲜叶贮运品质的影响,为顺应茶叶加工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提供参考,同时对茶叶加工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提出建议。
2020年07期 v.42;No.323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1K] [下载次数:46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周孝贵;郭华伟;肖强;
茶细蛾[Caloptilia theivora (Walsingham)]是茶树上一种重要的食叶性害虫,主要以卷叶的形式为害茶树芽梢嫩叶,虫苞中的粪便还容易污染茶叶,当加工的成品茶中混入虫苞时,便会严重影响茶叶的品质。本文介绍了茶细蛾的主要形态特征、发生特点、主要天敌和防治方法,供生产上参考。
2020年07期 v.42;No.323 16-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2K] [下载次数:13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曾明森;
为明确助剂烷基多糖苷(APG0810)在不同施药方法下对虫螨腈的减量增效作用,本研究进行了虫螨腈混用APG0810茶园小区喷雾法与泡沫法用药防治茶小绿叶蝉室内测定试验。结果表明,10%虫螨腈悬浮剂2 500倍液(推荐剂量的67%)添加0.1%APG0810,喷雾防治茶小绿叶蝉药后1 d、3 d、7 d的防治效果分别达83.06%、100.00%、100.00%;10%虫螨腈悬浮剂3 600倍液(推荐剂量的50%)添加0.1%APG0810,喷雾防治茶小绿叶蝉药后1 d、3 d、7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7.52%、86.08%、86.08%;10%虫螨腈悬浮剂2 500倍液与3 600倍液添加0.1%APG0810后,采用泡沫法施药防治茶小绿叶蝉,药后1 d药效即达91.58%、82.96%。因此,添加0.1%APG0810防治茶小绿叶蝉可减少虫螨腈悬浮剂33%~50%的用量,而泡沫法施药能极显著提高低剂量虫螨腈的速效性,从而提高防治效果。
2020年07期 v.42;No.323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2K] [下载次数:15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赖建东;杨建宝;定光平;
文献和专利信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行业技术发展现状。本文基于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文献对1990—2019年间智慧茶产业研究方向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分析,并通过智慧芽对1999年3月4日—2019年3月4日间的智慧茶产业专利布局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涉及到茶产业智慧化发展的文献数量总体呈增长态势,2017年最多为209条,研究机构以安徽农业大学、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湖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等茶学实力较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名列前茅;研究热点为"生态茶园""茶叶生产""茶叶品质"等;涉及到茶产业智慧化的专利数量在2010年之后快速发展,2017年达到2 102件,申请机构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茶叶企业较为薄弱;研究热点集中在茶叶加工技术、茶叶机械、生态茶园建设、复方茶拼配等领域。基于此对茶产业智慧化发展的现状、特点和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2020年07期 v.42;No.323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7K] [下载次数:509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周竹定;孙利育;王士钢;石志辉;梁秀华;
采用单因素试验探寻不同摊青、青锅、辉锅工艺处理对大佛龙井茶成品茶的品质影响,以筛选各工序中最佳的工艺方法。试验表明,摊青方式对茶叶品质影响较为明显,以自然摊放的青锅叶品质最优,摊青效率以摊青槽间隙鼓热风效率最高;投叶量对青锅时间和品质影响较大,以投叶量150 g的处理青锅叶品质最优,生产中应尽量延长青锅的时间;5种辉锅方式中以理条机理条加滚筒炒制的处理品质最优。
2020年07期 v.42;No.323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8K]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周小芬;伍洵;汤玉平;林家正;涂政;虞舜杰;叶阳;
萎凋是白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本试验对武义白茶萎凋叶设置不同补光处理,检测萎凋过程中在制品色泽、儿茶素组分、氨基酸总量和咖啡碱等理化成分,并对成品茶样进行感官审评,分析补光萎凋对武义白茶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武义白茶加工提供理论指导。
2020年07期 v.42;No.323 41-4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1K] [下载次数:196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