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思辰;马桂岑;冯新玥;黄聪薇;孙建星;付周平;孙洪峰;陈红平;
武夷岩茶是中国传统名茶,分析不同产地岩茶中元素含量差异,并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构建不同产地岩茶的判别模型,为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提供技术支撑。研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不同产地50个样品中的39种元素进行测定。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和决策树(DT)算法,构建产地溯源模型。武夷岩茶和非地理标志岩茶中人体必需元素的含量均呈现出镁>锰>铁>锌>铜>镍>钴>硒的趋势。武夷岩茶中重金属铅、镉、铬、砷含量较低。稀土元素中,轻稀土元素铈在武夷岩茶中含量最高(522.9μg/kg)。t-检验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地区岩茶中锌、铅、镉、钪、锑、铊和铋元素含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OPLS-DA模型可以将武夷岩茶和非地理标志岩茶有效区分。DT模型筛选出锑和钒2个主要贡献元素,并获得树深度为3的分类模型,其十折交叉验证平均准确率为92.5%。研究利用元素指纹,建立了小尺度空间内武夷岩茶与非地理标志岩茶的产地溯源方法。
2025年11期 v.47;No.387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吴林春;
为探究正岩与洲茶产区武夷水仙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酶活性与化学计量比之间的差异及关系,研究选取了两地产区土壤样本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正岩区土壤总氮(TN)、微生物量氮(MBN)含量显著高于洲茶区,而洲茶区土壤有机质(SOC)、pH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更高;洲茶区β-1,4-葡萄糖苷酶(βG)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高于正岩区。土壤酶化学计量分析表明,两地微生物均受磷限制,但洲茶区还表现出更显著的碳限制。相关性分析显示,正岩区ACP酶活性与SOC、土壤总磷(TP)显著正相关,与MBN、TN显著负相关;洲茶区β-1,4-N-乙酰葡萄糖苷酶(NAG)、βG酶活性与pH正相关,与MBC、MBN显著负相关,展现了两地影响酶活性主导因素的差异。研究从微生物代谢限制角度揭示了不同地域茶园土壤的养分管理瓶颈,建议正岩区管理注重养分保蓄与有效性磷补充,而洲茶区需优先加强碳源投入并协同优化磷肥管理。
2025年11期 v.47;No.387 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7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廖芷颖;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2000—2025年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250篇、Web of Science(WOS)收录的154篇抹茶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归纳总结抹茶研究现状,并预测该领域未来研究热点与产业发展趋势。结果显示,2000—2025年间,抹茶领域中外文文献年度发文量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中文文献研究可分为文化研究、技术研究、产业研究和功能研究4个阶段。研究抹茶的学者及研究机构间合作网络较松散,但中文文献形成了以高校、科研院所和茶企为主的研究机构群体,而外文文献则缺少具备影响力的茶企参与研究。中文文献研究热点集中在抹茶、碾茶、加工工艺、品质等方面,外文文献研究侧重成分分析与健康功效,但中外文文献研究均呈现向功能研究演进的趋势。综上,建议未来研究侧重功能性成分挖掘、健康价值探索及产学研深度融合,以推动抹茶产业创新发展。
2025年11期 v.47;No.387 50-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3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王浠;宋莉莉;王詠;孙韶辉;冯显然;
为探讨饮茶与焦虑的关系,以及正念和积极情绪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法,使用正念觉知量表(MAAS)、正负情绪量表(PANAS)中的正性情绪(PA)量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中的特质焦虑分量表(TAI)对400名成年人进行调查。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比较是否经常饮茶在主要变量上的差异。同时使用SPSS 27.0插件PROCESS宏程序进行链式中介作用分析,结果发现,经常饮茶者在正念、积极情绪上均显著高于不经常饮茶者,而在焦虑水平上,经常饮茶者显著低于不经常饮茶者;正念、积极情绪与焦虑均呈显著负相关,而正念与积极情绪呈显著正相关;正念在饮茶与焦虑之间的独立中介作用显著,效应值为-0.022;正念和积极情绪在饮茶频率与焦虑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显著,效应值为-0.010。因此,研究发现经常饮茶会提升人们的正念水平和积极情绪,从而减缓焦虑;正念和积极情绪完全介导了饮茶与焦虑之间的关联。
2025年11期 v.47;No.387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剑波;周锋杰;朱云华;顾蕴倩;周文兰;
为实现洞庭(山)碧螺春茶品质的快速检测,以洞庭(山)碧螺春茶为对象,采集其近红外光谱,并检测含水量、水浸出物含量、茶多酚含量、游离氨基酸总量、儿茶素组分及总含量、咖啡碱含量等品质指标。通过对光谱数据的预处理结合偏最小二乘法构建品质快速检测模型,结果表明,构建的11个品质指标快速检测模型,其相关系数均大于0.9,校正均方根误差、预测均方根误差均较小,具备良好的预测精度与稳定性,能够满足洞庭(山)碧螺春茶多品质指标快速检测的需求。
2025年11期 v.47;No.387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6K] [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段思然;黄晓琴;李斌;傅晓东;朱亚兰;赵炳冯;张丽霞;韩晓阳;
为探明日照林下茶与露天茶品质及代谢差异,研究通过感官审评、品质生化成分分析与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系统比较了不同季节林下茶与露天茶的品质及其代谢物质差异。结果表明:感官品质方面,林下茶的香气和滋味要优于露天茶,表现为有花果香且滋味鲜爽回甘。两种茶的内含生化成分存在季节性差异,林下茶的水浸出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同季节的露天茶,而露天茶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同季节的林下茶。春季林下茶的茶多酚和黄酮类化合物含量高,而夏、秋季露天茶茶多酚和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更高。春、夏季露天茶咖啡碱含量高,但到了秋季,林下茶咖啡碱含量更高。代谢组数据分析显示,林下茶和露天茶中共鉴定出2 740个代谢物,其中差异代谢物有733个,主要集中在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生物碱的合成、脂类和糖类物质代谢以及辅助因子和维生素代谢等通路。相比露天茶,林下茶的氨基酸类、脂类代谢物整体呈下调趋势,其中下调的代谢物质有麦角硫因、D-(-)-谷氨酰胺、3-氧代乙酸乙酯、DL精氨酸、糖胺、3-氧代乙酸乙酯等;而林下茶的生物碱类、糖类代谢物呈上调趋势,其中上调的代谢物质有L-组氨酸甜菜碱、芸香碱、白皮杉醇葡萄糖苷等。
2025年11期 v.47;No.387 7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2K] [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露露;李申奥;方晓国;金春凤;韩善捷;韩宝瑜;
为探究抛荒茶园鲜叶的利用价值,研究选取千岛湖地区两片均于20世纪70年代初开垦的鸠坑群体种茶园为研究对象。其中,一片茶园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抛荒,至今约40年;另一片为持续常规管理茶园(CK)。分别采摘两片茶园一芽二叶鲜叶,制成龙井茶。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分析茶叶香气组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测定非挥发性成分,并借助电子舌与电子鼻系统分别对两类茶叶的滋味与香气特征进行量化评价。结果表明:(1)两类茶叶的香气成分存在显著差异,抛荒茶园茶以酸类、酮类及杂环类物质为主,香气呈现浆果甜香与焙烤香特征;而CK茶则以酯类物质为主导,显现清雅的花果香。(2) CK茶的儿茶素总量与氨基酸总量均显著高于抛荒茶园茶,且以酯型儿茶素和鲜甜味氨基酸为主;抛荒茶园茶中简单儿茶素与黄酮类成分含量较高。(3)抛荒茶园茶部分功能成分含量较低,但其可溶性糖与水浸出物含量更为丰富。研究揭示了抛荒茶园茶与CK茶在风味轮廓上具有明显差异,为抛荒茶园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参考。
2025年11期 v.47;No.387 8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伟;樊吉君;李勇;谭吉慧;周玲红;缪有成;袁胜全;孙红玉;
以24个茶树良种和地方优良品种为试验材料,在郴州华塘茶叶实验基地开展露天旱土扦插效果试验,以茶树生长指标为依据,分析对比其扦插效果。结果表明:槠叶齐12号、汝白东岭群体种、金萱、黄棪、湘波绿的露天旱土扦插效果相对较好,可采用露天旱土扦插技术作为上述品种引种扩繁的技术手段,而城步S4、城步S1、汝白9号、汝白3号的露天旱土扦插效果较差,认为不适宜采取露天旱土扦插的方式进行引种扩繁。
2025年11期 v.47;No.387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6K] [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姚元红;习有兰;李国荣;
为合理利用临沧古茶树资源,推动临沧茶产业发展,对临沧茶区176份古茶树资源的主要生化成分进行了分析及鉴定评价。结果表明176份古茶树资源的生化成分变异范围大,遗传多样性丰富,变异系数平均值为48.53%,遗传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89。主成分分析提取的前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7.7%,其中酯型儿茶素贡献最大。聚类分析将176份古茶树资源划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群(+)-儿茶素含量和非酯型儿茶素含量较低;第Ⅱ类群没食子酸含量非常低,(+)-儿茶素含量较高,酯型儿茶素含量较低;第Ⅲ类群表没食子儿茶素含量非常高,非酯型儿茶素及儿茶素总量较高;第Ⅳ类群咖啡碱、表儿茶素含量较高。从176份古茶树资源中初步筛选出了一批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儿茶素、咖啡碱含量较高的特异资源。
2025年11期 v.47;No.387 9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4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雯娟;袁月;董洧廷;程晓梅;尹旭超;常娜;纪昌中;
文章以富含花青素的紫娟绿茶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不同茶水比、白糖添加量、酵母接种量对茶酒品质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紫娟绿茶酒的最优发酵工艺参数,以期制备呈现天然紫红色、低酒精度的发酵型绿茶酒。结果表明,当茶水比为1∶50,白糖添加量为15%,酵母接种量为0.4%,初始pH值为4.5,发酵温度为28℃,发酵时间为6 d时,紫娟绿茶酒酒香协调,并伴有茶香、甜香,酒体红艳、澄清透亮,口感适中。经正交优化后的工艺稳定,所得产品酒精度符合要求。
2025年11期 v.47;No.387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9K] [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