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启坤;
国运盛则茶运兴,改革开放40年是我国经济建设起飞的年代,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茶文化事业的复兴与发展。本文就改革开放40年来茶文化发展的若干大事与发展概况进行了梳理与记录,以供后人参考。
2020年02期 v.42;No.318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下载次数:2071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周凌云;刘红艳;李维;向芬;银霞;曾泽萱;
茶白星病是我国茶区常发真菌病害,近年发生面积及为害程度呈上升趋势,不利于我国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重点介绍了茶白星病病原菌的鉴定,并进一步综述其分布与为害、发生规律和防控措施,以供茶叶技术人员和生产者参考。
2020年02期 v.42;No.318 11-1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5K] [下载次数:56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王东辉;张优;周燕君;傅尚文;
国家标准《有机产品生产、加工、标识与管理体系要求》(GB/T 19630—2019)(以下简称2019版有机标准)已于2020年1月1日开始实施。同时,《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以下简称2019版实施规则)和《有机产品认证目录》也有更新。本文针对以上法律法规中涉及到有机茶生产管理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几个要点进行剖析,便于各有机茶生产企业和认证机构人员掌握新旧法规中的异同,在生产和认证中适应新制度的要求。
2020年02期 v.42;No.318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下载次数:41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韩文炎;李鑫;颜鹏;张丽平;张兰;
随着大气CO_2等温室气体浓度的不断升高,全球气候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变化。在气温不断升高的同时,高温热浪、干旱、低温、倒春寒和暴雨等极端天气不断出现,对茶叶生产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本文对我国有代表性茶区气候变化现状及发展趋势,气候变化对茶叶生产的影响,气候变化应对策略进行了阐述,以为茶园应对气候变化,促进茶叶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2020年02期 v.42;No.318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下载次数:628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程福建;吴芹瑶;高水练;杨江帆;
茶汤中较重的苦涩味会影响茶叶品饮体验,但茶叶中苦涩味生化物质对形成茶汤风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生物碱、茶皂素、多酚类等茶叶物质含量的变化均会影响茶叶苦涩味的形成。本文对影响茶叶生化成分含量的生产与加工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2020年02期 v.42;No.318 2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5K] [下载次数:1549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张续周;周艳华;
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展南茶北引,山东青岛地区引进的南方茶树品种,在北方自然条件长期影响下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异。本研究在变异材料中选取长势较好的单株经过无性繁殖、品系比较试验、品质鉴定等系统选育过程,最终选育出芽叶肥硕、育芽力强、品质优异的茶树新品种北茶36,2019年经农业农村部登记,编号GPD茶树(2019) 370035。北茶36氨基酸含量3.9%、茶多酚含量19.1%、咖啡碱含量3.3%、水浸出物含量43.0%,适合制作绿茶、红茶、白茶等多种茶类,适宜在山东及高寒茶区种植。
2020年02期 v.42;No.318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K] [下载次数:18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陈荣平;刘安兴;王文震;杨林海;
采集武夷山市岩茶名岩产区和丹岩产区内10个茶园的土壤、温度、湿度数据,并对这10个茶园内的肉桂茶树鲜叶及其加工制作的武夷岩茶成品茶进行理化成分检测,探讨武夷岩茶的品质与土壤等微域环境因子关系。结果表明,名岩区的微域环境优于丹岩区,名岩区所制茶叶品质更优。
2020年02期 v.42;No.318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5K] [下载次数:429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崔清梅;张强;梁金波;戴居会;罗鸿;陈清华;向俊;
为了解恩施玉露茶的品质现状与市场情况,研究团队调研市场销售的恩施玉露茶样48只,分别对茶树品种、感官品质和茶叶售价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调研的48只恩施玉露茶样原料品种有龙井43、浙农117、茗山131、乌牛早、群体种,其中龙井43占83.3%;感官品质得分主要集中在87~88分之间,品质差异较小,得分超过90分的仅有4只;调研的茶样市场售价在680~11 660元/kg,售价情况与品质得分无显著相关。本研究结果为恩施玉露品质提升、标准化生产和市场规范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
2020年02期 v.42;No.318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3K] [下载次数:60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马立锋;石元值;杨向德;杨清霖;季凌飞;方丽;阮建云;
针对浙江省茶园化肥用量大、农村劳动力短缺、施肥劳动强度大、劳动力成本高的现象,提出了"有机肥+水肥一体化"高效施肥技术模式。通过试验示范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相比,在化肥减量47%的情况下,平均增产19.5%,新梢养分利用率增加11.1个百分点,茶叶品质基本持平,每公顷茶园节本增收2.25万元。同时该模式能明显降低养分的淋溶损失,有利于减轻环境风险,获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2020年02期 v.42;No.318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9K] [下载次数:598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何声灿;李文炳;
云南德宏州普洱茶种植生产历史悠久,属普洱茶种植生产中心地带之一。近年来,德宏州加大了绿色普洱茶园管理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力度,重点围绕茶园改造、中耕、施肥、覆盖、病虫害防治、低效茶园改造等综合配套技术,取得了明显成效,有效助推了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发展。
2020年02期 v.42;No.318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下载次数:11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吴辉木;陈秀贞;
梅占品种制作红茶制优率高,成茶外形紧结、乌褐油润,品种香显,滋味浓醇、耐冲泡,汤色红艳,深受消费者喜爱。本文介绍了梅占品种红茶初制技术,总结出"长摊青、两晒两凉、适当轻萎凋、分次揉捻、较快发酵、较高温度干燥"的制茶原则,这是梅占品种制作高品质红茶的关键。
2020年02期 v.42;No.318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下载次数:17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