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宗懋;蔡晓明;周利;边磊;罗宗秀;
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茶园有害生物防控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分析了现阶段我国茶园有害生物防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为我国茶园有害生物防控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2020年01期 v.42;No.317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下载次数:1317 ] |[引用频次:68 ] |[阅读次数:0 ] - 陈明成;王敏;解娟;贺鼎;薛红;张凯;
巴渝特早是从福建引进的福鼎大白茶群体中,经单株选择、无性繁殖和多年系统观察、筛选、培育而成的适制绿茶的茶树新品种。多年的品系比较及区域试验表明,该品种具有春季萌芽特早、春茶产量高、适应性强、全年生育期长、适制性好、综合性状优的特点,尤其适合开发名优早茶,制作的名优茶品质优异,春茶萌展期较福鼎大白茶提早10~15 d,全年生育期达280 d左右,较福鼎大白茶长15~22 d,平均单产较对照福鼎大白茶高20.5%,水浸出物含量35.43%、多酚类23.01%、咖啡碱2.82%、氨基酸3.15%、酚氨比7.30;其中,水浸出物、氨基酸含量均高于福鼎大白茶,酚氨比明显低于福鼎大白茶;适制名优绿茶,制茶品质优良;抗旱性和抗虫性较强,可在西南、江南、华南茶区海拔1 000 m以下地区作为名优绿茶品种种植。
2020年01期 v.42;No.317 9-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张瑾;肖强;
作为一种茶树重要的半翅目类害虫,红蜡蚧在我国多数产茶省均有分布,以其成虫和若虫刺吸汁液为害茶树并能诱发茶煤病,影响茶树生长、茶叶品质和产量。本文介绍了红蜡蚧的形态特征、发生特点和防治方法,以方便茶农识别和防治。
2020年01期 v.42;No.317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5K] [下载次数:14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丽鸳;赵容波;成浩;韦康;阮丽;吴立赟;
叶色特异茶树的内含物成分有各自特点,因此具有开发特色或健康茶产品的前景。本文对白化、黄化、紫芽等叶色特异的茶树品种及品种授权情况进行了统计,并将物候期、化学成分含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汇总比较,为特异茶树品种推广、引种及特色新品种选育提供较为全面的参考信息。
2020年01期 v.42;No.317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下载次数:989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林威鹏;凌彩金;郜礼阳;周巧仪;刘淑媚;
化学除草因快速、高效、低成本等优点,受到农民的青睐。但是化学除草剂的过量使用,易造成水土流失,加速杂草抗性形成,污染地下水等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因此,践行绿色发展观,发展替代技术显得尤为重要。从防控技术出发,综述了我国茶园主要杂草防控技术优缺点,提出不同技术的适用条件,以期为茶园草害防控和茶农科学除草提供可操作性的指导与建议。
2020年01期 v.42;No.317 2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5K] [下载次数:919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黄飞毅;李赛君;段继华;雷雨;康彦凯;陈宇宏;丁玎;罗意;张曙光;廖汉昌;
江华苦茶是湖南珍稀地方茶树资源,原产于南岭山脉,具有大叶种特征,适制优质红茶。20世纪70年代,经系统选育程序,从江华苦茶群体资源中选育出优质红茶新品种37-2,后命名为湘茶研4号,2019年经农业农村部登记,编号GPD茶树(2019) 430029。湘茶研4号为小乔木型、中叶类、中晚生种、芽叶黄绿,春季一芽二叶游离氨基酸3.01%、茶多酚33.49%、咖啡碱4.92%、水浸出物47.23%,制红条茶外形紧结、乌黑较润、显金毫,汤色红亮,香气带甜香,滋味醇和略苦,叶底红亮较匀,抗寒、抗旱、抗病虫能力均较强。
2020年01期 v.42;No.317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7K]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宗华;梁高震;安霆;董春旺;
萎凋是红茶加工的首道工序,萎凋程度主要依赖于人工经验判断,难以做到精准、客观和量化评价。本文以工夫红茶萎凋在制品为研究对象,基于机器视觉技术,采集不同时序下的萎凋叶图像,并提取图像色泽和纹理特征,与对应水分测定值进行关联分析,建立了相应的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R、B、S、b*、(2G-R-B)、hab*和δ等图像特征与水分含量显著相关;回归方程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达0.986,标准估算的误差为0.0077,图像特征能较好表征萎凋叶水分变化。本研究为萎凋加工过程中水分含量快速无损检测提供了解决方案,也为萎凋过程水分在线检测装置和智能化监控设备的研制,提供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
2020年01期 v.42;No.317 34-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0K] [下载次数:29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