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义县武阳春雨茶品牌管理办公室
  • 浮梁县茶产业发展中心
  • 清远市农业农村局
  • 泰顺县农业农村局
  • 四川省川茶品牌促进会
  • 平和县人民政府
  • 安康市农业农村局
  • 陕西省汉中市茶业发展中心
  • 宜宾市茶产业研究院
  • 中国茶科所茶深加工与多元化利用创新团队
  • 嵊州市农业农村局
  • 宜昌市茶产业协会
  •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
  • 湖北省鹤峰县茶产业发展促进中心
  • 平阳县农业农村局
  • 梧州市茶产业发展局
  • 杭州艺福堂茶业有限公司
  • 六妙白茶股份有限公司
  • 广西梧州茶厂有限公司
  •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松溪县茶业发展中心
  • 宁德市蕉城区茶产业发展中心
  • 大田县农业农村局
  • 雅安市名山区农业农村局
  • 诏安县茶叶协会
  • 新昌县名茶协会
  • 诸暨市茶叶公用品牌管理服务中心
  • 福建大与茶号有限公司
  • 福鼎市茶业发展领导小组
  • 福建省裕荣香茶业有限公司
  • 杭州西湖龙井茶骨干企业联盟
访问量:128838

  • 在全国茶叶质量安全论坛上,陈宗懋院士呼吁:要警惕茶叶中氰戊菊酯农残超标抬头

    本刊记者;

    <正>9月1~2日,全国茶叶质量安全技术培训暨产业发展论坛在四川省浦江县举行,来自全国各产茶区的200多位代表与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陈宗懋在主题报告中呼吁:要警惕茶叶中氰戊菊酯农残超标抬头。

    2006年05期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下载次数:8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欧盟考核世界10个国家27家实验室的茶叶农残检测技术 中国茶科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获第一名

    本刊记者;

    <正>为保证世界各主要茶叶生产国出口欧盟茶叶的卫生质量安全,欧盟茶叶委员会定期对茶叶检测单位进行检测技术质量考核。在今年5月份开始的考核中,共有中国、英国、德国、奥地利、印度、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阿根廷、泰国和新西兰10个国家的27家实验室参加,其中6家来自中国(包括外国公司驻中国实验室)。最近,欧盟茶叶委员会公布了考核结果,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研究员领导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获考核成绩第一名(考核编号为27号)。

    2006年05期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下载次数:1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建名茶加工集聚区 变茶农分散加工为集中加工

    汪新贵;史森富;王岳庆;

    近年来,随着名茶机械的推广,我国一些茶区出现了“家家机声隆隆;户户名茶加工”的现象,逐渐暴露了诸如电力不足、安全隐患不断、生产标准无法统一、卫生质量难以保证的系列深层次问题。如何破解名茶产业发展中的这一困局,浙江嵊州市用建加工集聚区的办法,推广名茶加工的聚集区建设,其具体作法和成功经验值得各地茶区借鉴。

    2006年05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我国茶树种苗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曾建明;

    <正>种苗业是茶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标是满足特定历史条件下茶叶产业发展而产生的良种需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种苗业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发展规律,同时又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茶叶产业其他方面的影响。种苗业与茶产业之间总体上讲是互为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关系。在绝大多数时间内,种苗业总是为了适应茶产业的需求而不断发展,也可以说茶产业的发展带动了良种进步;种苗业的发展推动茶产业加速发展与升级。同时两者相互制约,相对平衡,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不依赖于另一方而取得长期的突破性发展。

    2006年05期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10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浙江茶叶出口应对日本食品“肯定列表制度”分析

    章强华;李宁;姚晗珺;董国堃;

    <正>一、日本“肯定列表制度”概况1.出台背景2005年6月21日,日本厚生省通过WTO秘书处正式发布了关于制定《食品中农业化学品临时标准》(简称“肯定列表制度”)草案的G/SPS/JPN/145通报,以及农业化学品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最终草案。经过WTO成员评议后,日本进行了多次修改和补充,2006年3月29日,发布了最终版。该制度要求:食品中农业化学品含量已有MRL标准的,遵从MRL标准;对于尚未制定MRL标准的农业化学品,其在食品中的含量一律不得超过“一律标准”(Uniform Limit),即0.01mg/kg。该制度于2006年5月29日起执行。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完全摆脱了以往局部调整、单个修改的修订,或者针对某一化学品、某一产品提出带有明显技术壁垒的指标调整的做法,而是涵盖了日本食品可能接触的农用化学品。同时,设定了一大批农药采用0.01mg/kg的“一律标准”。该制度的发布和实施对今后我国农产品出口日本具有严重影响。

    2006年05期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23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边销茶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

    为加强对边销茶的监管,保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用茶安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捡疫总局对《茶叶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进行了修订,详见《茶叶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2006版)》,2006版细则重点明确了对边销茶生产许可证的审查要求。

    2006年05期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2005年全国茶叶产量和茶园面积统计

    <正>~~

    2006年05期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9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关于加快推进湖北省优质茶板块建设的思考

    李传友;宗庆波;

    <正>近年来,湖北省茶叶产业快速发展,攀升至全同前列。据调查,全省现有63个县市生产茶叶,其中主要产茶县市有25个,涉茶人员300多万。2005年全省茶园面积207.6万亩,产量8.5万吨,茶叶农业产值16亿元,系列产值超过35亿元。面积和产量居全国产茶省市第4位,茶叶产值仅次于浙江、福建位居第3位。茶叶产业已成为湖北省山区农村特色鲜明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对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和农村社会稳定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省政府将茶业列入农业板块基地建设,不仅对促进湖北茶产业中部崛起作用巨大,而且对捧动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意义深沅。

    2006年05期 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Chung S.Yang;Joshua Lambert;江和源;Mousumi Bose;桑圣民;翁蔚;

    <正>茶是最流行的饮料,全世界每年生产和消费300万t茶叶。历史上茶叶曾被当作治病的药物,当今人们主要对其可以预防各种疾病的功效感兴趣。茶叶有效成分可能存在的保健作用以前已做过调查和研究,并有专门论述。本文就目前已知的有关茶及其保健作用的科研情况作一综述。

    2006年05期 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1201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云南茶树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及其利用

    罗朝光;虞富莲;

    <正>高海拔、低纬度的地理位置,横断山脉所构成的地形地貌,未(或很少)受到第四纪冰川侵袭的地质条件,悠久的人类生产活动史,使云南成了“茶树植物王国”,其茶树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为世界所罕见。

    2006年05期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下载次数:399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茶叶杀青机的类别及其性能(续)

    权启爱;

    <正>三、网带式茶叶蒸汽杀青机当前生产中所应用的蒸汽杀青机,一种机型称为茶叶汽热杀青机(图3);另一种称作茶叶蒸青、脱水、冷却联合机(图4),均由浙江省的茶机生产企业所开发。云南、广西等茶区也先后开发出此类机型,但在茶区应用不够广泛。

    2006年05期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0K]
    [下载次数:483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河南省茶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郑乃福;

    <正>一、茶业发展现状“十五”期间,是建国以来河南茶业总体形势最好的时期,茶叶生产持续发展,适宜区茶叶发展迅速,次适宜区也得到一定发展;优质高效市场化综合配套开发步伐加快;茶树栽培品种基本达到良种化;茶叶加工品种实现了名优化;系列先进实用技术应用步伐加快,应用面积达60%以上;良种选育引进繁育推广基地、优质茶叶生产基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全省茶园总面积65万亩,开采茶园面积48万亩,总产量1.7万吨,总产值4.2亿元,比“九五”末(2000年)的61万亩、45万亩、9200吨、2.5亿元分别增长了6.6%、6.7%、84.8%和68%,年均递增1.3%、1.3%、13%和11%。2005年,全省名优茶产量1.1万吨,产值3.6亿元,分别占茶叶总产量、总产值的64.7%和85.7%。主导产品信阳毛尖总产量达1万多吨,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60%以上。茶叶已成为河南省南部山区、丘陵地区种植业发展的优势经济作物,茶业成为当地的农业支柱产业。

    2006年05期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6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茶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探讨

    谢瑜;

    <正>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现代企业的竞争优势与“人”的因素联系得越发紧密。现代企业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智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开发及利用的竞争。因此,人们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日益重视,许多茶叶企业也在积极探索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2006年05期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171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江苏茶叶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展望

    陈永生;任彩红;朱德文;肖宏儒;

    <正>江苏省是全国重要的产茶省之一,产品有绿茶、红茶、花茶等,以绿茶为主。全省茶区可分为环太湖低山丘陵茶区、宁镇扬丘陵茶区和连云港茶区。近年来,江苏茶叶产业一直呈持续稳定发展的势头,茶叶面积、产量、产值持续增长。全省现有茶园2.53万hm~2,年产茶叶1.2万t,年产值超7亿元。

    2006年05期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下载次数:18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杭州市场茶饮料产品种类及其构成分析

    尹军峰;汪芳;沈丹玉;袁海波;陈建新;许勇泉;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天然、方便、健康、快捷等特点的茶饮料产品得到消费者的欢迎和亲睐,成为软饮料市场的主力军。虽然我国茶饮料工业起步较晚,但产销量和市场份额得到快速增长,年产销量已超过400万吨。最近几年,在国内市场上推出的茶饮料花色品种众多,涌现出大量的茶饮料新品种。为了了解目前我国茶饮料产品现状,我们收集了杭州主要超市销售的茶饮料产品,对产品种类、结构、风味特点、化学成分及其变化趋势作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以期为茶饮料产业发展、行业管理及消费者提供依据和消费指导。

    2006年05期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46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茶树害虫的三种主要病原微生物(续)

    殷坤山;

    <正>2.苏云金杆菌苏云金杆菌也可以用培养基进行大量繁殖。半同体发酵(三级培养)方法与真菌(白僵菌)差不多。第一步是用通常的牛肉膏蛋白胨斜面培养基培养出较多的一级种子。第二步是配制5%的黄豆粉水(或10%麸皮浸出液加0.5%蔗糖,或豆腐废水加0.5%蔗糖),倒入500ml的三角烧瓶中,每瓶120~200ml,灭菌。再在一级斜面种子管中加入无菌水3~5ml,用接种环刮下菌苔,摇匀,倒人三角瓶中,每瓶1ml,后在摇床上振荡培养,获得更多的种子液。第三步是取麸皮7份、黄豆饼3份,加适量水拌匀成培养基,湿度以手捏能成团,松手能散为宜。培养基消毒后,倒人种子液(干料重量的20%~50%),拌匀后平铺于木盘中,厚度3~4cm,盖上湿纱布任其发酵,经3~5天后即形成大量的芽孢囊、芽孢和伴孢晶体,一般每克产品可含活孢子50亿~100亿个,除即时使用外,可风干、粉碎、装袋密封备用。

    2006年05期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6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承建的国家茶树改良中心通过验收

    张必正;

    <正>8月1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组织专家组对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承建的“国家茶树改良中心项目”进行了检查验收。专家组听取了项目建设情况汇报,实地逐项考察了项目建设内容和认真讨论后,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2006年05期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茶园旱害的防治与管理——访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吴洵研究员

    <正>我国今年夏季气候异常,大部分茶区如浙江、重庆等地干旱,茶园旱害较严重,各地采取各种抗旱减灾措施,甚至出动消防车为茶园浇水。最近,本刊记者就提高茶园抗旱能力和受害茶园恢复等问题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吴洵研究员。

    2006年05期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提高“绿岛春云”茶品质的技术措施

    凌光汉;王士钢;

    <正>浙江新昌长诏水库茶场研制开发的“绿岛春云”茶,是新昌县名茶中的后起之秀,该茶汤色绿、滋味鲜爽、口感好,但与同属卷曲形茶的“望海云雾”相比,由于茶园海拔要比“望海云雾”的产地雪溪茶场低三四百米,因此在色泽、香气与滋味品质上尚有一定差距。

    2006年05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树越冬防护措施

    许允文;

    <正>茶树常见的冻害有雪冻、干冷风冻及霜冻等类型,江南茶区以雪冻与霜冻为主,江北茶区(或高海拔)茶园则3种冻害均有发生。

    2006年05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7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传统制法与现代制法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

    陈志雄;张稚秀;林室佳;

    <正>乌龙茶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多年来的发展形成了其独特的制法和品质,传统乌龙茶加工工艺为中度摇青,做青历时超过10h,成茶外形色泽砂绿油润,香气浓郁,滋味醇厚甘爽,“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20世纪90年代末,现代乌龙茶制法的出现,对传统制法产生了强大的冲击。以现代乌龙茶制法所制乌龙茶,色泽翠绿油润,香气清爽,滋味甘醇,叶缘破损,叶底黄绿匀亮。传统制法和现代制法加工而成的乌龙茶分别被人们称为浓香型乌龙茶和清香型乌龙茶,两者在品质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区别。本文通过对两种制法加工而成的乌龙茶品质进行分析,说明不同加工工艺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

    2006年05期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243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芽形茶和扁形茶机械脱毫技术研究

    成洲;廖茜;

    <正>目前,我国绿名茶加工已经逐渐实现机械化,传统手工脱毫的方法已不能适应生产需要,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开始试用名茶加工机械进行绿名茶的脱毫工序,但技术尚不成熟,在某些方面不能很好地反映绿名茶的品质特征。本试验针对四川省的扁形和芽形绿名茶,于2004年和2005年,探讨了脱毫时间、温度(机器槽壁温度,以金属温度计测量)、振动频率三因子对名茶多功能机脱毫效果的影响,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2006年05期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6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龙井茶机械加工利弊分析

    周竹定;

    <正>近几年来,长板式扁形茶炒制机发展迅速,并已逐步向全国扁形茶产区推广。长板式扁形茶炒制机的推广与使用,无疑是扁形茶加工业的一大革命,代表了茶叶生产技术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茶叶加工的发展方向,对扁形茶特别是龙井茶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其推广使用中所存在的机械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加工丁艺不规范致使茶叶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也是不言而喻的,须引起茶叶生产者的重视。

    2006年05期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下载次数:138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一点蝙蛾生物学性状初步研究

    胡勇;汪荣灶;

    <正>一点蝙蛾(Phassus signifer sinensis Moore),属鳞翅目,蝙蝠蛾科,分布于我国华东、华中、华南、东北地区,为害柿、桃、柳、杉木、泡桐等果树和林木。鉴于茶树上未见有此虫的报道,近年来笔者在婺源茶区对该虫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形态特征(1)成虫。体长39.0~2.0mm,翅展70.0~80.0mm,黄褐色。前翅前缘有3块外围黑色的圆形斑,翅面中部有深棕色区域,外缘内侧(中室端部)有一银白色条纹,略有间断,近肩角处(中室基部)也有一银白色斑点,外横线及缘线呈波浪状纹;后翅黄褐色,顶角部位略深。

    2006年05期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6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50年代湖南黑茶显露的市场信息

    纪晓明;王双如;

    <正>由于阴差阳错,机缘巧合,1986年3月,陕西省茶叶公司在搬迁仓库时发现了一批长期滞销的“过期”库底茶,其中有十余件天、贡、生尖,因包装较完整而没有销毁。这几十件天、贡、生尖茶因没有放在正规大库保存,长期无人问津,大多数因接触地面潮湿霉烂而于1993年销毁。1998年,有人寻购老茶时,才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查找时仅存天尖茶两件半,贡尖茶一件,后经调查,该茶系上世纪50年代初期白沙溪茶厂天、贡尖产品的仅存孤品,生产于1953年3~12月之间。

    2006年05期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7K]
    [下载次数:121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普洱茶加工工艺的演变

    鲍晓华;董维多;马志云;

    <正>历史上的普洱茶,泛指原思茅区(今思茅地区、西双版纳自治州)生产的,集中于普洱府所在地(今普洱县)销售的,以云南大叶种茶为原料制成的晒青毛茶,以及用其压制成的紧压茶。其外形色泽褐红,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褐红。传统普洱茶的生产特点是形成醇和品质需要较长时间的储存。1973年后在保留古法生产的同时,普洱茶的加工工艺有了新的演变,原料配方更具科学性,加工工艺大为改善,利用人工调节水、温、气,控制微生物的消长及水热的作用,发展出了高温渥堆快速发酵普洱茶。渥堆发酵普洱茶继承了传统普洱茶生产通过陈化提高和改善品质的特征。普洱茶的加工工艺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不同时期的普洱茶加工工艺各有其特点。

    2006年05期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下载次数:1231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打响茶叶品牌 致富山区百姓——对兰溪市茶产业发展的思考

    王锡洪;

    <正>浙江省兰溪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条件非常适宜茶树生长。茶叶是兰溪的特色农产品,有悠久的历史。史载,明正德六年(1511),武宗朱厚照游杭州后,取浙中赴赣,途经兰溪时,恰逢清明时节,陪同的浙江巡按及兰溪县令遂进献兰溪最好的雨前毛尖。朱厚照品尝后,对此茶大为赞赏。1979年9月出版的由我国茶叶专家庄晚芳先生等编著的《中国名荼》一书,收录了兰溪毛峰。兰溪毛峰于1986、1987、1988、1990年被评为省优名茶,2002年5月荣获中国精品名茶金奖。然而由于对茶叶品牌不够重视,曾经响铛铛的兰溪毛峰,一度销声匿迹。近两年,为了加快兰溪茶叶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由当地有关部门牵头,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创建了有机茶基地,发展了良种茶园,为兰溪茶业的长足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6年05期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献摘要

    <正>专利名称:多效植物源农药及其生产方法专利申请号:CN03133922.0公开号:CN1593157由桦树皮粉、银杏叶粉及人参叶粉按配比分别经乙醇提取、去渣、混合回收、乙醇浓缩、调节比重与含醇量即为成品。该农药对引起植物病害的细菌、真菌、病毒有较强的抑制和杀灭作用,且会形成一层附着力极强的药膜,残效期长,利用率高,即使长期大面积使用病菌也不会对其产生抗药性;能提高作物的抗病性、抗逆性;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对人畜安全,无公害;性能稳定,使用简单易行;制备工艺简单。是茶树、烟草、葡萄及蔬菜、花草等防治由真菌、细菌、病毒等致病菌引起的各类病害的首选农药。也可作为提高各类作物抗病性、抗逆性、促进生长、提高产量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2006年05期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次数:4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七佛贡茶

    唐方文;

    <正>四川省青川县境内地势东低西高,最高海拔3837.1m,最低海拔492m,落差3345.1m,年平均气温13.7℃,立体气候极为明显。七佛贡茶从唐宋以来一直为贡茶。而今重新研制的七佛贡茶外形扁直平滑,色泽嫩绿,汤色清澈明亮,香气嫩香鲜爽,滋味鲜醇持久,叶底嫩匀成朵。曾荣获第三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一等奖;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成都)金奖;马来西亚吉隆坡国际名茶评比优质奖。七佛贡茶采制技术如下。

    2006年05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