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宇洋;胡强;陈博天;马德福;
糖脂代谢紊乱会显著增加多种慢性疾病的风险,对公共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六堡茶作为黑茶的一种,因富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被认为具有改善糖脂代谢的潜力。研究旨在评估不同陈化年份的六堡茶对糖脂代谢紊乱人群的糖脂代谢改善效果。采用随机、双盲、纵向的临床干预试验,共纳入50名糖脂代谢紊乱受试者,随机分配至4年陈化茶饮用组和10年陈化茶饮用组中,每组25人。受试者在90 d内每日饮用6 g六堡茶,分别于干预前后测量血压、糖脂代谢及体成分指标,通过问卷评估睡眠、焦虑和抑郁状态。结果显示,经过90 d干预,总人群组、4年陈化茶饮用组和10年陈化茶饮用组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空腹胰岛素(INS)水平均极显著降低。同时,身体质量指数(BMI)、体质量、体脂率、内脏脂肪面积和腰围极显著下降,去脂体质量和蛋白质含量增加。睡眠质量、焦虑和抑郁评分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不同陈化年份六堡茶在改善血压、血脂及体成分方面的效果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六堡茶作为一种天然传统饮品,在调节糖脂代谢紊乱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2025年06期 v.47;No.382 5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9K] [下载次数:3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汪芳;张铭铭;陈建新;石月;尹军峰;
无糖茶饮料以其“零卡低热无负担”的健康特性迅速席卷饮料市场。为明晰无糖茶饮料的市场概况及产品特性,通过数理统计、感官审评、理化检测等多种方法全面分析比较了涵盖7个品类的132种市售无糖茶饮料。结果表明,市场上的无糖茶饮料以乌龙茶、绿茶、茉莉花茶品类居多,红茶、茉莉花茶类的综合品质最佳且较为稳定,乌龙茶类色泽表现较好,白茶类香气品质高、纯度高,红茶类滋味最佳。各品类无糖茶饮料存在不同程度“颜色褐变、汤色浑浊、香气或滋味闷熟”的质量问题,尤以绿茶类饮品最为明显。茶饮中的功能成分含量各品类间差异显著,整体而言,绿茶、茉莉花茶、乌龙茶类无糖茶饮料的茶多酚含量较高;绿茶类无糖茶饮料的氨基酸含量最高;黑茶类无糖茶饮料的咖啡碱含量最高。在健康消费理念的影响下,无糖茶饮料将能保持发展势头,但如何高质量持续发展值得进一步探讨。
2025年06期 v.47;No.382 6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4K] [下载次数:1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马春莲;余金慧;龚正礼;杨春明;杨国伟;刘艳红;李晓君;王绍梅;
为更好地开发利用凤庆古茶树种质资源,对50份凤庆古茶树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和生化成分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32个描述型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的范围为0~1.34,均值为0.75;14个数值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在0~45.25%之间,均值为24.67%。主成分分析显示,前1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7.17%,其中叶长、芽叶茸毛、叶齿密度、子房茸毛、花瓣长和花瓣数等性状是凤庆古茶树种质资源表型性状表现出差异的主要因素。主要生化成分中游离氨基酸变异系数最大,为22.13%;变异系数最小的是水浸出物,为5.86%。同时从50份古茶树种质资源中筛选出高茶多酚资源40份,低咖啡碱资源8份。基于生化组分含量测定结果可将50份古茶树种质资源划分为4个类群。
2025年06期 v.47;No.382 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0K] [下载次数:5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冯海强;李腊梅;
为探究浙江省有机茶认证行为策略,基于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和全省认证失效原因调查结果,分析了全省有机茶认证选择策略、主体认证失效原因、地市间认证行为差异和有机茶认证主要县域。同时,发现各有机茶认证县可基本归为“规模领先型”“比例领先型”和“普通型”3个类别。根据分析结果,进一步针对性提出了政府、企业、有机茶认证机构协同支持有机茶发展的建议。
2025年06期 v.47;No.382 8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6K] [下载次数:4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陈丽明;高紫红;徐子怡;钟肖南;
有机肥施用作为提升茶叶产量和品质及改良土壤的关键农艺措施,系统梳理其研究进展对指导茶园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对CNKI数据库1976—2024年收录的该领域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茶叶》和《福建茶叶》两本期刊是主要发文期刊,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等是主要发文机构,同时在发文作者中形成了以马立锋、吴志丹等研究人员为核心的局部合作集群。根据年均发文量,可将该领域研究划分为3个阶段:1976—1999年为缓慢探索期,聚焦有机肥基础特性;2000—2015年为增长期,研究热点转向土壤肥力与品质关联机制;2016年后受政策推动进入爆发期,年均发文量达36篇,重点构建绿色技术体系,以“品质-产量”为双核心框架,形成有机肥调控效应、施肥技术优化及茶园生态响应三大方向。施肥模式、技术模式、替代和生态茶园等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有机-无机配施技术全生命周期评估、精准施肥模型构建及茶园生态服务价值核算等是当前茶园有机肥应用领域的研究前沿。
2025年06期 v.47;No.382 8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2K] [下载次数:5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