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丽水市农业农村局
  • 武义县武阳春雨茶品牌管理办公室
  • 浮梁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 清远市农业农村局
  • 龙泉市农业农村局
  • 四川省川茶品牌促进会
  • 平和县人民政府
  • 安康市农业农村局
  • 陕西省汉中市茶业发展中心
  • 宜宾市茶产业研究院
  • 中国茶科所茶深加工与多元化利用创新团队
  • 福安市茶产业发展中心
  • 安溪县农业农村局
  • 嵊州市农业农村局
  • 宜昌市茶产业协会
  •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
  • 湖北省鹤峰县茶产业发展促进中心
  • 平阳县农业农村局
  • 杭州艺福堂茶业有限公司
  • 六妙白茶股份有限公司
  • 广西梧州茶厂有限公司
  • 河南桐柏红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 漳平市农业农村局
  • 松溪县茶业发展中心
  • 宁德市蕉城区茶产业发展中心
  • 大田县农业农村局
  • 周宁县茶产业发展中心
  • 绍兴市柯桥区农业农村局
  • 雅安市名山区农业农村局
  • 诏安县茶叶协会
  • 新昌县名茶协会
  • 福建大与茶号有限公司
  • 福鼎市茶业发展领导小组
  • 福建省裕荣香茶业有限公司
  • 杭州西湖龙井茶骨干企业联盟
访问量:101055

检阅二十年来茶叶科研成就_栽培

  • 茶园高产稳产优质综合栽培技术研究

    本刊请有关茶叶科研教学单位,专题将1958年以来的科研工作作一摘要性介绍。经过删选,所刊载的202项研究结果,虽然是不能全面反映我国茶叶科研的水平,但从这些成就来看,我们的茶叶科研工作进展还是较快的,这是广大茶叶科教工作者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所取得的巨大成绩。然而,由于林彪、"四人邦"的破坏和干扰,茶叶科研工作受到严重影响,水平低了,成果少了,差距大了。现在,华主席一举粉碎"四人邦",吹响了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伟大号角,我们茶叶工作者要挥戈上阵,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大步前进,一定要把茶叶科研搞上去,实现茶业现代化。

    1978年Z1期 No.82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实行科学种茶 实现高产稳产

    <正> 我场自1956年种茶以来,现有投产茶园4500亩。1961年亩产百斤茶,1969年超双百,1973年以来超过三百斤,最高年份1976年亩产350斤,734亩丰产试验茶园亩产平均520斤,其中50亩丰产园的亩产超过700斤,实现了茶叶大面积高产稳产。主要技术措施如下:一、坚持茶园的基础建设:茶叶要高产,基础是关键。茶树种植前坚持深翻1.0尺以上,种植后做好保土、保苗,种植时采用150×33cm 的条播密植。注重幼令

    1978年Z1期 No.82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小面积茶园速生丰产经验

    <正> 当前一般茶园要4—5足令才有少量收获,7~8足令后才有平均亩产干茶百斤以上。如何获得茶树速生丰产,是提高茶叶单产与总产的有效措施,也是推动加速发展新茶园面积的措施。我站在中等肥力水平的山地上,采取中等管理水平,获得2足令茶树亩产干茶18.7斤,3足令99.2斤,4足令189.3斤,5足令292.2斤,合计599.4斤。从72年开始育苗起至5足令采收年末,共六年算帐,平均每年每亩获得干茶一担,产值四百余元。

    1978年Z1期 No.82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丰产茶园综合技术研究

    <正> 紫阳县是个老茶区,但茶叶单产很低,仅40多斤。从70年起,为探索提高单产的技术措施,我站进行了丰产茶园综合技术的研究。试验茶园是黄泡石梁上开辟的坡地条列式茶园,行丛距1.25×0.33—0.4米。由于采取深翻改土,修剪改树,增施肥料,合理采摘,增产秋茶等综合技术措施,15亩丰产茶园今年春夏茶平均亩产已达313.9斤,其中1.4亩小面积已超

    1978年Z1期 No.82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梯形茶园高产、稳产综合栽培技术

    <正> 我省四周群山环抱,中部丘陵起伏,茶园多分布在水土流失严重,土层瘦薄,有机质缺乏的山坡上,"三保"能力很差,所以单产很低。研究梯形茶园高产、稳产、优质的栽培技术,为迅速提高茶叶产量与品质,提供实例和依据。1971年在更古茶场培植了梯形丰产茶园4.16亩,1974年以来连续四年亩产细茶都在500斤以上。1977年亩产细茶达到639.8斤(10年生茶树)。本研究结果,梯形茶园获得丰产、优质的主要措施是:

    1978年Z1期 No.82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大面积高产稳产

    <正> 我场创办于1958年冬,现有茶园面积1043亩,其中投产860亩。一九七七年全场平均亩产341斤,其中445亩的山坡茶园平均亩产达413.4斤。在山坡茶园中亩产400—500斤的有151.65亩,500—600斤的有26.74亩,有11.84亩平均亩产达652斤。主要措施:①坚持每年秋冬深施基肥,每亩施草塘泥250担,或猪灰200担,兔羊灰150担。②及时施追肥,一年施三次,即春茶前,夏茶前、夏茶中期,在芽头一叶初展时施下。

    1978年Z1期 No.82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红壤丘陵茶园速成丰产综合技术的研究

    <正> 如何使茶树在低丘红壤速成丰产,高产稳产,是我省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我所于1975年春播一块丰产茶园面积22.6亩,行株距150×40cm,经过综合技术措施,栽后第三年亩产干茶达42.5斤,今年(截止八月)已达亩产鲜叶617.2斤,予计可产800斤。

    1978年Z1期 No.82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园稳产高产优质综合栽培技术措施研究

    <正> 1.意义:信阳地区地处江淮,产茶历史悠久,但单产很低,全区平均亩产只40斤左右。通过试验、调查总结研究,初步提出了江淮地区茶园稳产高产优质的综合栽培技术措施。2.研究效果:信阳毛尖产区,小面积高额丰产茶园亩产达400多斤干茶,大面积(50亩以上)丰产达220斤(干茶);炒青产区,小面积高额丰产达850多斤(干茶),大面积(100亩以上)丰产达500斤(干茶)。

    1978年Z1期 No.82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园速成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研究

    <正> 速成丰产茶园面积15亩,58年8月定植,深耕2市尺,施足基肥,改常规单条栽培法为三小行带状种植,带中心距4.5市尺,小行距株距均7市寸,每亩种5千4百株,定植三年后亩产干茶550斤。74年霜冻台刈、养蓬一年,旱季灌水及时追肥,75年亩产345斤,76年亩产642斤,77年620.9斤,亩产干茶稳定在600斤以上。

    1978年Z1期 No.82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树丰产综合栽培技术的研究

    <正> 茶园丰产、稳产是茶树栽培研究的目的。茶叶产量是由可采的芽叶数量和芽叶重量两个互相制约的变员数构成的,因此采取一切措施增多单位面积内可采的芽叶数量,同时稳定其平均重量是研究茶树栽培方面的主要任务。1961~1963年来的研究结果指出这一任务是比较复杂的,但是可以达到的。合理提高每亩茶园的茶丛数,同时加强茶园管理方面的综合农业技术措施,有可能在增

    1978年Z1期 No.82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叶采摘留叶时期试验

    <正> 1961—1965年试验在本所经更新后的丛式茶园上进行,分春留一叶、夏留一叶、秋留一叶和春夏留一叶四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夏季留叶要比其他各季留叶五年平均增产约4—10%左右。春、夏季留叶,全年产量分布较均匀,对秋茶增产有利。秋季留叶,产量分布较集中,对春、夏茶增产有利。茶树新梢和叶片的生物学测定数据证实,留叶对下轮新梢萌发

    1978年Z1期 No.82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茶树采摘方法研究

    <正> 53年至66年,我们结合茶树总发育周期和年发育周期的生物学特性,对不同年令,不同类型茶树采摘方法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茶树采养方法如下:一、以养为主,采养结合。应在茶树幼年期、青年期未定型前以及更新茶树初期阶段采用,以便提高茶树高幅度,扩大采摘面,增加分枝密度。当树高达40cm 时用打顶法采摘,年四次左右,采用采高不采低,采高枝不采侧枝的方法。待树高达50cm 以上时改用春茶留二

    1978年Z1期 No.82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旧茶园改造技术的研究

    <正> 改造旧茶园是第一个十年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的重点研究项目。我所从1960年开始群众经验的调查总结,1963年起正式列为研究课题,在浙江嵊县民胜公社和富阳受降公社成立样板工作组和群众一道进行三结合的改造试验。到1965年止,已写成三篇书面总结材料[①改造旧茶园的技术经验(1963年),②民胜公社改造旧茶园的技术经验(1965年),③富阳县受降公社改造旧茶园经验的初步总结(1965年)]和一篇研究报告(《旧茶园改造技术的研

    1978年Z1期 No.82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叶剪采试验

    <正> 实现采茶机械化是当前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本所1960—1961年在大生产实践中,运用采茶剪采茶,提高工效3—4倍。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茶青产质量的提高,本试验的目的是解决剪采的方法及适应剪采的茶树栽培技术,首先研究了剪采的分批、留叶技术。1.茶蓬比较平整,亩植450丛的茶园,用采茶剪采茶,每亩产茶青480斤以上,其中3

    1978年Z1期 No.82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不同机采方法试验

    <正> 为研究不同机采方法与产量、品质及其茶树生育的影响,从1974年起开始本试验。试验茶树1973年夏茶后重修剪,试验处理为手采、全机采、机采加人工补采、机采高峰其他批次手采四项,重复两次。一九七七年春茶初,全机采及机采加人工补采两处理一半面积进行浅度(8 cm)深修剪,并追施化肥量一倍(施用一年恢复原来水平),夏茶留养,秋茶适当机

    1978年Z1期 No.82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老茶园改造综合技术研究

    <正> 以1955年—1965年"改造衰老低产茶园的技术措施研究"及1973年"全省重点茶区老茶园改造典型经验调查"的结果为基础,又在有关部门的协作下,1974—1978年在歙县潜口公社开展老茶园改造综合技术研究,结果如下:一、改造技术:1.改园:①改丛播为条播,达到密植高产,便于机械采茶。②倾斜度15°以上的坡地,

    1978年Z1期 No.82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低产茶园改造技术研究

    <正> 我所于1953年—67年通过试验示范和调查研究,查明了茶园低产成因,总结提出行之有效的"三改一补"和肥、管、养、剪、采、保相结合的综合技术。本所通过小面积低产茶园试验,改低产(亩产50—60斤)为高产,创造1.007亩福安菜茶七年平均亩产418.7斤,33亩亩产干茶350—380斤的丰产水平。试验表明:1.茶园跑水跑肥是土壤贫脊的主要原因,提出因地制宜采用石头、草砖、夯埂等方法,构筑梯埂,改不等高为等高梯层,改内高外低为内低外高,改纵沟纵路为内壁横沟蓄水与环山缓坡路等。2.茶树根系试验,明确粗老侧根有更新

    1978年Z1期 No.82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成年茶树树冠复壮研究

    <正> 随着茶树年令的增加以及长期采摘刺激,使树冠生长势衰退,鸡爪枝增多,茶芽短而轻,对夹叶多,造成品质下降,产量不稳定,必须深修剪改造树冠,复壮茶树生长势。通过1972—1977年茶树深修剪研究表明:1.衰退茶树深修剪效果和作用是提高茶树生长势,增强育芽能力,增加茶芽长度和重量,提高正常芽叶百分率。所以茶树深修剪有复壮树冠,稳定

    1978年Z1期 No.82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南茶北引

    <正> 自1966年以来,南茶北引基本获得成功。茶园面积一九七六年达十万四千亩。我省气候特点:春干旱,夏高温,秋多雨,冬寒冻,如和过去的北限茶区比较,我省的

    1978年Z1期 No.82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树矮杆密植速成丰产栽培研究(初报)

    <正> 从七三年起进行茶树矮杆密植速成丰产试验,近三年来已取得显著成果;①成园快、投产早。三年生茶园复盖度达80—90%,比常规茶园提早2—3年成园,1—5号密植试验园(面积共16.4亩)均于播种后的第二年开采,亩产干茶66—118斤,第三年亩产干茶200斤左右。②产量高,品质好。常规茶园播种后十年左右才能达到高产,而密植茶园的高产的年

    1978年Z1期 No.82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政和大白茶种植方式与密度研究

    <正> 经研究明确,政和大白茶的适宜种植密度与方式是:①单株单条列种植,生产量以行、株距小的为高,行距2.5尺比3.5尺、4.5尺的增产14%和27%;株距1.0尺比1.5尺增产15%。个体植株以行株距大的生育的较好。芽叶经济性状差异不大。②双条列种植的茶树,幼年期产量比单条列种植的增产10—26%;壮年期,反以单条列种植的比双条列者增产10%。总产量仍以双条列的增产13—17%。个体植株以单条列者为好。两者的芽叶经济性状影响不大。

    1978年Z1期 No.82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树密植免耕快速高产稳产经验的总结与研究

    <正> 本成果是在总结研究湄潭茶场1958年大跃进时期密植快速高产经验的基础上,又在本所进行了严格的对比试验,并同时在各地开展了多点协作经验。73年新建茶园时在深耕施足底肥的基础上,采用双行以上的多条密植法,在郁蔽后实行免耕,可比常规单条植茶园提早2—3年投产,并迅速达到高产,二、三年生茶园亩产可以超双百,四、五年即可亩产

    1978年Z1期 No.82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树滴灌试验

    <正> 滴灌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灌溉新技术,我场于1976—1977年在茶树上进行试验,面积49亩,初步结果如下:一、主要优点:1.增加茶叶产量:1976—1977年两年秋旱时(旱情不重),滴灌后第五天起至37—45天的产量统计,滴灌区比不滴灌区增产达15.5—26.8%,平均每亩增产鲜叶60—72斤。2.提高鲜叶品质:滴灌后茶树芽叶较肥壮,正常芽叶比例提高,鲜叶主要生化成份氨基

    1978年Z1期 No.82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3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丘陵地区幼令茶树速成丰产栽培技术研究总结

    <正> 我们从1970年起紧紧抓住茶园土壤改良、适当增加种植密度(4.5×0.8尺,每亩1666丛),注意间作绿肥,增施茶园肥料和提早幼令茶树剪采等几项关键性技术,使1972年春直播的4.79亩茶园四年生时(1975年)亩产干茶达108.1斤,1972年春用一年生茶苗移栽的1.98亩茶园五年生时(1975年)亩产干茶达150.8斤,比本所大面积茶园单产提前两年进入百斤关。茶树的长势也较好,四年生直播茶树树高达61.1厘米,树幅达106.1厘米,五年生移栽茶树树高达59厘米,树幅达118.6厘米。

    1978年Z1期 No.82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树早期成园持续稳产高产的研究

    <正> 我所自一九五九年春起,开展了早期成园技术的研究,根据茶树个体生育的阶段特点,与它对环境条件和物质的要求,采用深翻土地,适当密植,催芽浅播,护苗催苗、提前修剪等措施,三亩试验地,实现三年投产,亩产干茶(以下同)58.7斤,四年亩产133.3斤,五年超过200斤,较一般植茶提前二、三年投产,比我所六年生的产量(50.5斤/亩)高出四倍,

    1978年Z1期 No.82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幼令茶树树冠培养技术研究

    <正> 为了探求不同茶树树冠养成技术,曾于1956—59年;1957—62年和1973—78年分别对福安莱茶,政和大白茶和福云10号三种不同性状的幼令茶树进行定型修剪试验,经研究结果:

    1978年Z1期 No.82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幼令茶园树冠养蓬方法试验

    <正> 本试验自1959年开始于二足令的鸠坑种茶园中进行,共设春茶前修剪、春茶后修剪,春夏剪秋打头和春夏秋打头四个处理,经四年试验结果:茶树树冠发育和鲜叶产量均以定型修剪的三个处理比打头采为好。定型修剪茶树虽然初期没有产量或产量很低,但当良好茶树养成以后,高产的优越性就显示出来。在定型修剪中,一年修剪一次的又比一年修剪两次的

    1978年Z1期 No.82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幼令茶园速生丰产

    <正> 一九七二年选择一块九亩福鼎大白茶品种茶园作为幼茶速成丰产试验园。六年来,通过土壤准备、选用良种、合理密植、深耕改土、重施基肥、适时追肥、培养树冠、合理采摘及病虫害防治等综合性的技术措施。目前,六足令茶树平均树高90公分、树幅140公分、高幅比1:1.5,复盖度已达95%以上。一九七四年开始打顶采叶,一九七六年投产,亩产干茶106斤,一九七七年正式投产、亩产干茶252斤。一九七八年予计产量350—400斤,茶叶品质优良,均为高档茶,实现了幼茶速生丰产的目的。一九七七年在市科学大会上被列入重大科技成果表扬项目。

    1978年Z1期 No.82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树播种方式与密度试验

    <正> 茶树不同的播种密度,对茶子出苗、幼苗越夏、生育和成活率具有影响,但不同的播种方式,在播种当年却看不出明显差异。各种播种密度的出苗率和齐苗速度反映出密度愈小,出苗率愈低,从始苗到齐苗所需的时间也愈长。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出苗率和齐苗速度有逐渐增高和显著加快的趋势。

    1978年Z1期 No.82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茶园垦辟与管理几个问题的研究

    <正> 1361—71年间根据本所有关试验和省内调查,在茶园垦辟与管理方面取得成果如下:1.在山地不同坡度开辟茶园时,坡度0—10°适合建立平行直行茶园,10—20°建立等高条植茶园,20-35°建立梯形茶园。2.开辟规划要求:须先安排好道路和排水沟,以分区划片。而整个沟路系统则应采取等高横路与等高排水沟,"之"字形路与"之"字沟相结合的方式为宜。

    1978年Z1期 No.82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建立山地梯级茶园研究

    <正> 从56年起通过二年的努力,对山地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农、林、茶、园、水、路综合研究,探讨有利水土保持,建立高产稳产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等高梯层,缓坡道路,横沟蓄水,深挖下肥,条栽密植等五项建园标准,并创造出一套适用开辟山地茶园的测量工具。明确提出五度以上的山坡必须建立等高梯层,超过30度的山地不宜开垦种茶;梯

    1978年Z1期 No.82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低丘陵红壤修筑“等宽”梯田种茶的研究

    <正> 本研究于1974~1977年进行有:1.丘陵红壤修筑"等宽"梯田,坡度宜在3~8度范围较为理想。坡度3~4度的地段,可开成4.6~9米的"等宽"梯田,种茶3~6行。坡度较大,梯田可适当缩窄,结合茶园道路、沤格和水沟,直线和弧线两种梯田可同时并用。2.1975年春,600余亩"等宽"梯田,移栽了一年生福鼎大白茶扦插苗,三年后的茶树,树高平均89.9厘米,树幅87.5厘米,复盖度达58.3%,78年春夏茶打顶采,亩产干茶达80余

    1978年Z1期 No.82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云南大叶种高产栽培技术经验总结

    <正> 云南大叶种,是我国南方优良茶树品种,其在广东茶区栽培技术综述如下:(一)幼令茶园快速成园:1.抓好开垦质量,搞好土壤管理,提高土壤肥力,2.选育健壮苗;直播茶园选择饱满颗粒大的种子;短穗扦插茶苗选用苗期1—1.5年生茎粗0.4厘米,高50厘米以上的。3.通过分段修剪培育低逢宽面健壮匀称的茶树枝条结构;(二)成令茶园持续高产优质:1.实

    1978年Z1期 No.82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4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茶树生物学

  • 茶树中心生长优势是多条密植茶园维持稳产高产的生物学要素

    <正> 多条密植可以速成高产。1964年种植的密植试验茶园的单产一直高于双行和单行。其增产的生物学依据是:单行条栽茶园的采摘面是一个极不平衡的群体,呈现明显的中心优势,产量分布不均匀。同面积的中心位置比边缘高出40%以上。而多条栽的采摘面产量分布较均衡,芽叶生长快,密度大,正常芽叶比例高,单芽重。这种生长优势春、夏茶表现更明显。

    1978年Z1期 No.82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树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正> 摸清茶树的生物学特性,是正确拟订栽培技术的重要依据之一。1961—63年对新梢生育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查明:(1)新梢日生长量春季比夏季大,日生长速度取决于昼

    1978年Z1期 No.82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6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树嫩枝生育特性研究

    <正> 茶树嫩梢生育具有明显阶段性,生长与休眠间隙进行,而在热带无休眠阶段,只有相对缓慢期。冬季休眠时间长短与有无,取决于气温,日平均气温10-12℃茶芽开始萌动,21-15℃开始伸长、展叶。采摘茶树的嫩梢具有明显"轮性",轮次多少受环境条件、品种,采留标准而不同。热

    1978年Z1期 No.82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幼令茶树生物学特性观察研究

    <正> 61—65年的研究表明:幼令茶树从第二年起开始分枝、现蕾和开花,第三年方可结果。未经修剪的幼令茶树为假轴式分枝,一经修剪为合轴式分枝,分枝轮次,分枝数最随修剪次数而显著增加,形成良好的骨架,从而扩大和增密树冠面。经连续三次定型修剪即可达到理想树冠面。

    1978年Z1期 No.82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土壤肥料

  • 旧茶园深耕深度和时期试验

    <正> 本试验于1960-1963年在本所试验茶园丛式老茶园中进行。结果表明,衰老茶园进行适当的深耕,有一定的增产作用。深耕8寸的要比浅耕4寸的四年平均增产4.19%,但深耕过深,会损伤茶树根系,而严重减产。隔年深耕16寸的处理,要比浅耕4寸的四年平均减产7.6%。试验认为,深耕时期,以非茶季进行为宜,11月分深耕比9月深耕为好。

    1978年Z1期 No.82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茶园深耕试验

    <正> 试验1960—1963年在余杭茶叶试验场四年生幼令茶园上进行。研究初步证明、幼令茶园的深耕初期,由于切断根系过多,暂时削弱了茶树对土壤水份与养份的吸收,从而使产量下降,一般在深耕当年平均减产16.25%左右。观察不同深耕时期所切断的根系恢复生长情况表明,以伏耕、秋耕处理根系恢复最快,而冬耕、春耕较次。

    1978年Z1期 No.82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杭州茶叶试验场茶园土壤类型及肥力问题的调查

    <正> 一九七五年冬我们对全场茶园土壤进行了普查,我场茶园土壤可分为红壤和湿土两大类。红壤概分三个土科(山地黄泥土土科、山地石砂土土科、石砂土土科)五个土组,湿土指深受水湿影响土壤。有成紧塥层,pH 升高,故不利茶树生长。我场的土壤主要问题是养分问题,但也有土壤物理问题。土壤的物理性状不良常见有,土壤滞水,引起土壤水气不协

    1978年Z1期 No.82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3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深耕对茶叶产量、茶树生长及土壤营养的影响

    <正> 1.幼令茶园和衰老茶园深耕有良好效果,前者50~100cm 深度增产35.49—36.65%,后者深耕50cm 的增产45.53%。条播密植生长旺盛的成年采叶茶园常因深耕损伤根系而减产,行距越小,减产越多,分行隔年深耕可减轻不良后果,但仍减产。2.深耕时期由当年11月至次年2月,如提早深耕则有减产趋势。3.深耕同时结合分层施用基肥,效果最好,深耕不施肥仅较不深耕不施肥减产。

    1978年Z1期 No.82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茶树种植前土地深翻试验

    <正> 本试验结果认为,播种前深耕对土壤的改良作用表现得很明显,主要是促进土壤熟化过程,例如深翻后土壤25毫米的团聚体均有明显下降,5-0.25毫米的团聚体则增加,土壤容重减轻,孔隙度增加,蓄水能力提高,对照区全土层(0-80厘米),土壤平均容重为1.23克/厘米~3,总孔隙度为55.02%,饱和持水量42.71%,深翻50厘米同肥区容重为1.18克/厘米~3。总孔隙度为57.09%,饱和持水量47.17%,深翻80厘米同肥区容重为1.10克/厘米~3,

    1978年Z1期 No.82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幼令茶园水土保持方法试验

    <正> 茶区多分布于红黄壤山地及丘陵地区,保持水土是垦植新茶园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场于1957—1963年的研究结果是:1.在红壤丘陵地垦植茶园,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新垦植三年合计每亩土壤冲刷量:5度的坡地茶园为19661斤(第一年9962斤,第二年6411斤,第三年3288斤),20度的坡地茶

    1978年Z1期 No.82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湄潭地区黄壤高产茶园土壤条件调查研究

    <正> 重点调查研究了黄壤区低产茶园的土壤肥力表现与茶树生长和产量的关系,初步提出了当地亩产鲜叶千斤以上的高产茶园土壤条件的质量指标为:物理性方面:

    1978年Z1期 No.82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山地茶园水土保持研究

    <正> 据我所观察:梯级茶园中全年发生水土冲刷平均达30余次,每亩流失土量1902.3市斤。尤其沟边冲刷比园地更严重,冲刷量大7.1倍,每亩每年随水流失的全氮约1.9市斤,全磷0.6市斤。全钾约8.5市,腐殖质15市斤,是生产上急待解决的问题。经试验证明,凡开设纵沟排水的设施,不但达不到保持水土的目的,反而造成冲刷。水是可以控制的,把运动的水变成相对静止的水,把集中的水变成分散的水、就可以减少冲击

    1978年Z1期 No.82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园土壤酸碱度及石灰岩地区植茶问题

    <正> 一、茶园土壤酸碱度与茶树生长发育关系:在同种同令茶园中,土壤活性酸 pH5.0-5.4,代换性酸 pH4.2-4.4,茶树生长发育很好,茶青产量最高,土壤活性酸>pH5.8时;茶树生长发育不良。二、土壤酸碱度与茶单宁的相关性,土壤活性酸在 pH4.6—5.8,代换性酸 pH4.2—4.6时,茶单宁和水浸出物含量最高,分别为27.40—29.25%、和40.61-47.78

    1978年Z1期 No.82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9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茶树氮肥效应的研究

    <正> 通过1962~1965年条栽茶园氮肥用量试验表明,增施氮肥可以使茶叶产量获得大幅度提高,氮肥用量与茶叶产量呈曲线相关。在基肥基础上每亩增施纯氮60斤范围内茶叶产量不断增加,超过60斤时茶叶产量增长缓慢,而氮肥用量与经济效益呈直线相关。随着氮肥用量的提高,茶叶中氮素的回收率有不断下降的趋势。根据本试验结果,在普通条栽成令茶园上,

    1978年Z1期 No.82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茶园施用不同氮素化肥比较试验

    <正> 我场于1973—1977年在茶园中进行硫酸铵、尿素、硫酸氢铵、氯化铵、氨水五种氮素化肥试验,其结果如下:(一)碳铵能促进茶树生育,表现为树高树幅的增长量、发芽密度、芽叶的长度和重量、留叶指数等均较高,可比硫铵增产6.5%。硫铵、尿素的肥较相当。而连续施用氨水和氯铵

    1978年Z1期 No.82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茶园氮肥品种试验

    <正> 从1971-1976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土壤 pH 为5左右的山地黄泥土茶园中,就铵态型N肥来说,以硫酸铵肥效最好,其次是碳酸氢铵,氨水和氯化铵最差,六年平均产量,如以硫酸铵为100,则碳酸铵、氯化铵和氨水分别为98、80、和82.6。析分结果认为,碳酸氢铵主要是氮易挥发逸失而影响其效果,如果深施5寸,可提高肥

    1978年Z1期 No.82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树氮素追肥次数试验

    <正> 本试验于1961-1963进行,结果表明:1.在亩产干茶300斤,施肥水平为纯氮36斤的茶园,增加追肥次数可提高施肥效果。如以追2次的三年平均产量为100的话,年追3次的为116.6,年追5次的为125.5。2.土壤中 N 素的变化,五次追肥区从3—10月有效 N 出现五个高峰,三次追肥只有三次

    1978年Z1期 No.82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园氮肥用量试验

    <正> 1963—1965年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的土壤、树令,以及产量水平(6—8年生茶园亩产干茶200—400斤)条件下,施一百斤菜饼与一百斤过磷酸钙的基础上,以加施25斤氮增产效果最大,比不施肥对照增产56.54%,如继续增施氮肥,茶叶产量未见有相应地提高。施用氮肥,有明显地提高茶树含氮化合物,降低茶多酚类化合物含量,对绿茶品质有改进作

    1978年Z1期 No.82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树根外追肥研究

    <正> 1.根外喷施尿素和硫铵的溶液浓度越浓对茶树嫩梢叶片伤害越重,同一浓度的不同氮肥,对嫩梢伤害程度硫铵常较尿素为重。据试验以0.5%硫铵和1%尿素溶液为茶树根外喷施的适宜浓度。2.二年生茶苗和四年生幼年茶树用不同浓度硫铵、尿素、过磷酸钙和磷酸钠进行根外追肥,有促进生长作用。磷肥对植枝影响较氮肥为高,氮肥对叶面积增大比磷肥明显。

    1978年Z1期 No.82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园追肥氮肥方法研究

    <正> 1.追施氮肥次数及分次比例,六年试验平均产量以100斤分三月下旬60斤、五月下旬、七月上旬各15斤,八月上甸10斤四次施的最高,比不施肥增产39.24%,100斤分春茶前40斤,夏秋茶前各30斤三次施比不施对照增产36.48%,100斤分春茶前40斤,五月、七月、八月各20斤四次施的效果最低,比对照增产17.68%。

    1978年Z1期 No.82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提高氮肥利用率研究

    <正> 1.茶园施用氮肥增效剂2-氯-6-(三氯甲基)吡啶,在四、五月平均气温21.2℃以下,降雨量多的春茶期间均较不施减产,以不施为宜。夏茶效果较明显,四年平均因用量不同增产1.46—12.37%,秋茶欠稳定,大多年份增产。配施量夏茶以纯氮量3—6%为宜,秋茶以0.15或不施为宜。2.茶园应用缓效肥试验,以 N:P:K=2:1:1混合选粒成缓肥,四年平均春季较

    1978年Z1期 No.82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园追施氮肥方法研究

    <正> 1.氮肥用量:采叶茶园亩施纯氮20-40斤较适宜,七年平均亩产分别比不施氮增长45.52%和57.17%,不恰当地大量追施80斤以上氮肥既不经济又影响茶树生产。制茶品质也因用量增加而有所下降。2.追肥时期:春前尿素以茶芽一叶展期施比不施肥增产35%,磷酸铵以真叶展期施比不

    1978年Z1期 No.82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园氮肥品种肥效试验

    <正> 本试验于1964—1967年进行。1.茶园追施不同品种氮肥对增加茶叶产量均有一定效果,祁门茶区以氯化铵最好,硫铵、尿素次之,硝铵最差。宣郎广红土丘陵区以硫铵最好,氯化铵、硝铵次之,尿素较差。2.因气候条件影响,施肥效果各季差异较大,春茶施尿素、硫铵较好,夏茶施氯化铵、硫铵较好,尿素在多雨季节效果好,而硝铵则在多雨和旱季均较差。

    1978年Z1期 No.82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树磷肥吸收运转规律的研究

    <正> 1962—1964年应用放射性示踪原子的方法,研究茶树磷肥吸收运转规律,初步确定幼令茶树根部标记磷~(32)以7—9月吸收较多,其中又以7月为多,为幼年茶树施用磷肥提供了新的依据。通过叶片标记证明,茶树叶片同样具有强烈吸收磷~(32)的能力,因此茶树根外追肥具有重要的生产和实践意义。试验还进一步证明,留叶采摘可以提高磷~(32)的吸收强度,因而在茶树栽培技术上,控制一定数量的叶片是十分值得注意的问题。

    1978年Z1期 No.82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4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园施用磷肥研究

    <正> 本试验于1962至1967年进行。1.在氮肥基础上配施不同形态磷肥,四年平均较单施氮增产2.24—13.45%,过磷酸钙较好,肥效快,历年稳定;钙镁磷肥其次;骨粉肥效慢,秋优于夏,夏茶优于春茶,年效应后效长,至第三年为各磷肥之首;钢渣磷肥最差。磷矿粉六年试验结果年年施较过磷酸钙为优,三年用量一次施较过磷酸钙差;同类磷肥比较,磷矿粉年年施的仍优于三年用量一次

    1978年Z1期 No.82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氮、磷、钾化肥对茶叶增产效益

    <正> 主要结果;(一)氮磷钾化肥与茶叶产量的关系:①氮肥的增产作用最显著。与不施肥比较,单施氮肥的处理,前三年平均增产1.99倍,后七年平均增产5.46倍,十年平均增产4.75倍;随着时间的延长,凡是施有氮肥的处理,增产幅度更明显。单施磷肥和钾肥,平均各有增产;③氮肥配施磷、钾肥比单施氮肥有更好的作用,与不施把比较,十年平均,氮磷配合

    1978年Z1期 No.82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采叶茶园氮磷钾三要素肥料应用试验

    <正> 1.在亩施猪粪60担基础上,配施不同比例 N P K 试验:增产效果以氮磷和氮钾与氮相比,氮磷明显较高,氮钾明显降低。氮磷钾不同配施以 N_(30)P_(15)K_(10)最高,

    1978年Z1期 No.82 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树磷钾肥试验

    <正> 1964—1968年试验结果表明:在施氮的基础上施磷,能促进茶树新梢生长和增加茶叶产量,施氮磷三年的平均产量比单施氮增产21%;施氮磷钾三年平均产量比单施氮增产18.96%;施氮基础上施钾比单施氮没有增产效果。磷肥肥效在当年不明显,在施后第二、三年逐渐作用显著,在施氮的基础上施磷能促进茶树有机体内氮的代谢,提高茶叶含氮物质

    1978年Z1期 No.82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3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常用农肥及其配施化学肥料试验

    <正> 本试验于1958年至1965年进行。1.每亩施桐饼、菜饼、桕子饼600斤及人粪尿、牛粪、堆肥各2400斤,与不施肥比较,桐饼与菜饼效果最好,且较稳定,增产67—66.8%,桕饼、人粪尿次之,增产46.2—42.9%;牛粪和堆肥较差,但后效较佳。2.农肥与化肥配施:①每亩200斤桐饼、油茶饼配过磷酸钙30斤,硫铵60斤,较单施饼

    1978年Z1期 No.82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园经济施肥技术

    <正> 1.在酸性黄壤土茶园,秋末施基肥比不施基肥增产12.01—15.19%,秋末以农家肥与磷肥混合施用(每亩堆肥和人粪8000斤,油饼100斤、磷肥100斤),比不配施磷肥增产8.47%,冬季每亩用100斤磷矿粉与牛粪堆沤一月再配合人畜粪施用的,比不施磷肥增产14.74—15.12%。2.茶树是需氮较多的作物,提高氮肥利用率是经济施肥的一个关键,追肥每亩施农家肥

    1978年Z1期 No.82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茶树种植前基肥施用试验

    <正> 59—66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在茶树种植之前,施入有机肥与矿质磷肥,均能影响土壤肥力,促进茶树生长,不仅对当年生茶苗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有较长的后效。就肥料种类来说,以堆肥和磷肥配合施效果最好,其次单施堆肥。施磷肥的处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

    1978年Z1期 No.82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5406”抗生菌肥在茶园的使用技术与效果研究

    <正> "5406"菌肥在酸性茶园中堆制,不但生长良好,且对茶树生长和产量均有明显效果。其中以施肥沟直接堆施的为最好。亩产鲜叶876.46斤,比施同质量饼土和不施肥的分别增11.54%和26.74%,比在梯层内侧挖坑堆制后施用的增4.89%。同时对茶树芽梢生长,插枝缺口愈合和根系发育等均有良好作用。二年生茶树根重189克/株,比同等饼土和不施肥增

    1978年Z1期 No.82 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园复合肥肥效试验

    <正> 1974~1978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复合肥对成令茶园和幼令茶园都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在等氮量的情况下,要比硫酸铵增产9.6~23%,以731号复合肥(N:P:K 为1:1:1.5)为最好,其次是732号复肥(2:1:1)和733号复肥(4:2;1)。也就是说,肥效随磷钾元素的含量的增加而提高。从复合肥型态来看,铵态型的734号复肥又比硝态型的733号复肥

    1978年Z1期 No.82 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园2:2:1复合肥肥效试验

    <正> 本试验(1971—1973年)结果认为,2:2:1复合肥在茶园中施用有良好的增产效果,在采摘茶园中较单体氮肥三年平均茶叶增产12%,茶果增产30%。在幼令茶园中施用,效果更显著,尤其对促进幼令茶树根系生长更为突出,与单体氮肥相比根系总重增加4—5倍。2:2:1复合肥对茶叶品质也有良好的影响,有利于春茶中的茶多酚、儿茶素、水浸出物等的合成。

    1978年Z1期 No.82 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园施用氯化氨的肥效及氯害试验

    <正> 1971—1974年共五年的试验结果表明,茶树与许多嫌氯作物一样,对化肥中氯离子反应十分敏感,如施用量和施用方法掌握不当,易造成肥害,尤其是幼令茶园及干旱的三、四茶期间最为明显。茶树的氯化氨肥害与茶树年令,品种、土壤湿度和气温都有密切关系。三年生幼令茶园亩施15~20斤氯化氨时就出现为害,成令采摘茶园亩施30斤氯化氨以上才出现局

    1978年Z1期 No.82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园爬地兰栽培与利用技术研究

    <正> (一)发展爬地兰既可提供大量有机肥,又能保持水土。廿年来证明,利用梯壁种爬地兰,收效很好,10度的茶园,每年每亩梯壁收茎叶1007.4斤,20度的2019.8斤,30度的3753.7斤,此外还可减少水土、养分流失。其含氮量为0.58-0.616%,比牛粪含氮量还高。幼令茶园每亩埋施茎叶20担,亩产茶青402.3斤,比不施肥增40.78%。据测定比梯壁不绿化

    1978年Z1期 No.82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茶园间种绿肥栽培与利用技术研究

    <正> (1)采摘茶园中间作高杆直立性的夏季绿肥,对茶树生长和质量都有影响,但如果掌握刈青适期,即在绿肥生长中期刈青,如羽扁豆4月播种至7月中下间刈青、留茎高12厘米,再生茎叶于10月第二次刈青,二次合计,每次刈青4049.84—6583斤。这样也可达到调节绿肥与茶树之间的矛盾,既收绿肥又促进茶叶增产。茶园施用绿肥以新鲜茎叶直接埋施的效果

    1978年Z1期 No.82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4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应用P~32测定茶树冬季施肥效果

    <正> 本试验于1962年至1963年,应用 P~(32)测定茶树对肥料吸收和运转情况,以探讨冬季施肥效果。测定结果,在福州地区,茶树在1月上旬,还能从土壤中吸收养分输送到各器官中,所以在一月上旬以前施肥,茶树可以利用。从茶树各部分所含 P~(32)强度来看,在12月前,老叶中含量多于嫩芽,一月上旬则相反,嫩芽中含量多于老叶,证明茶树存在着营养物质从老叶流向新生器官的现象。

    1978年Z1期 No.82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制茶

  • 分级红茶初制工艺的研究

    <正> 分级红茶对品质的要求,其重点是内质,特别着重于香味上的浓、强、鲜。1963年在广东英德茶厂利用云大和当地水仙品种,通过25批的试验结果表明。要得到好品质的分级红茶,其关键在于初制阶段。原料要新鲜嫩匀,萎凋程度以含水量62—65%幅度较好,揉捻叶先成条后切碎,采取加压与无压相结合的揉捻加压方法,揉捻要分次出茶,定型取料,发酵

    1978年Z1期 No.82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3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云南分级红茶制造工艺研究报告

    <正> 本项研究课题的参加单位有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云南省农业厅、外贸局、昆明商检局、广东茶叶出口公司、云南勐海茶厂。试验工作在勐海茶厂进行,1964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经过试验改进工艺技术、掌握云南大叶种的自然品质特点,改变了原来的品质风格效果是显著的,能在该地区制出优质红茶。制造分级红茶主要工艺是采用条碎结合的制法,可以

    1978年Z1期 No.82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5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红碎茶初制工艺技术研究

    <正> 一九五八年引进日本制造红碎茶初制机械一套,经测定性能良好,试验取得如下结果。1.萎凋程度以偏嫩,减重率控制在25—30%,最好在25—28%,其结果能增进红碎茶的浓度与叶底的红亮度,增加了1、2号茶比重,充分发挥了鲜叶原料的经济价值。2.揉机的三种不同元锥体互换,对制茶品质的影响,如第一、三次揉捻用平盘,第二次揉捻用大号元锥体有显著效果,而使用二次以上大号元锥者较次,但1、2号茶比重常较大。

    1978年Z1期 No.82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红茶精制工艺技术研究

    <正> 过去红碎茶精制工艺工序烦琐,花工多,周期长,精制率低,影响产品质量。一九七五至一九七六年,在研究了静电拣梗机拣茶性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拣梗机的效能,复火后,付拣茶胚含水量在4%上下,筋毛比茶叶含水量高0.5%,拣出效果最好。毛茶复火后宜堆放数小时,比复火后即送拣剔效果更佳。简化了精制工艺,制茶率提高10—15%,精制速度提

    1978年Z1期 No.82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香红碎茶初制工艺

    <正> 在红碎茶现行工艺中移植我国乌龙茶制造中独特的摇青工序,鲜叶通过萎凋、凉鲜、摇香、放香、揉、切、发酵、干燥等步骤,即能获得高香,从而提高了成茶品质。与对照相比,各个因子提高约两个档次。经对样审评,以香气而论,提高幅度尤大。研究证明,晴朗天气采摘的四川中叶种三级嫩度的带长嫩梗的正常芽叶或对夹叶是制造红碎茶的理想原料。日光萎凋使鲜叶每百斤失重约19斤,萎凋叶含水量69%左右。摇香机元筒长1.5米,直径80厦米,外壁为竹蔑编就,筒体30转/分旋转,经5-7次之间摊于竹席放

    1978年Z1期 No.82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4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江苏分级红茶制造工艺研究报告

    <正> 本年江苏点的研究课题参加单位有江苏省农林厅、上海商品检验局和芙蓉茶场组成试验组在江苏宜兴芙蓉茶场进行试验工作。试验的重点是解决小叶种地区制分级红茶,品质上颗粒松泡、滋味淡薄、青味较重、汤色叶底较暗等缺点。经过1964年春、夏、秋茶的不同萎凋、揉捻发酵工艺的比较试验,初步得出了小叶种原料在初制过程中要控制酶性氧化程度,

    1978年Z1期 No.82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提高珠茶品质的研究

    <正> 珠茶是我国主要外销绿茶之一,也是浙江的特产。本课题为拟订珠茶初制技术规程提供科学依据。1962年至1963年春夏茶期间,在嵊县茶场进行珠茶初制试验,结果如下:(一)以烘代炒二青可以提高珠茶品质,关键在于掌握烘焙叶水分含量,同时与鲜叶的质

    1978年Z1期 No.82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珠茶初制炒干技术与品质的关系

    <正> 珠茶是主要外销茶之一,近年来推广珠荼炒干机,外形提高较快,但因工艺技术不一,内质差异较大。1975年,本试验对形成珠茶独特风格的关键工序进行调查总结,研究了现行炒干工艺与品质的关系,探讨了外形内质兼优的炒干工艺。现行四种炒干工艺中以温高、火均、少盖、时短的炒法最好。毛茶香高而鲜、味浓而

    1978年Z1期 No.82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提高眉茶品质的研究

    <正> 试验于1972年在本系茶厂进行。春夏秋茶共作试验9批。一、眉茶初制的三青与辉锅、炒干机改用角铁炒手比现行的炒手为好,而活络铁板炒手比角铁炒手更为优良,主要表现在用角铁炒手或活络铁板炒手的毛茶外形条索完整,碎茶少,差异十分明显。例如,用活络铁板炒手和现行炒手所制毛茶的碎茶含量,前者为4.13%

    1978年Z1期 No.82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南“边茶”初制新工艺

    <正> 南"边茶"生产的历史悠久,初制加工有传统经验,产品形状、色泽有其一定特点。但初制工序繁复,过程长,汤色黄红,滋味欠纯,有焦气,品质差,耗人力、物力,更不利于机械化操作。1972年,通过试验研究,改进的南路边茶初制新工艺有如下优点:1.将原来工艺的十八道工序减少为八道工序,缩减红锅杀青和反复的蒸、蹈、渥堆过

    1978年Z1期 No.82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炒青绿茶初制技术的探索

    <正> 为了加快炒青绿茶初制机械化的步伐,尽快地把品质提高到新的水平。从我省现状出发,我们从一九七三年开始着手围绕着操作技术和现有茶机选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这些成果逐步在生产上推广。茶机选型的结果,引导了茶场选购茶机,同时使茶机生产部门明确生产上的需要,加工生产性能良好的茶机。初制工艺在生产上也广泛地被采用。制成的毛茶能达到色泽翠绿或绿润,香气高爽,滋味浓厚,条索紧细匀整,茶汤嫩绿明亮。这样制成的毛

    1978年Z1期 No.82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绿茶鲜叶摊放

    <正> 1955—1964年期间,进行了绿茶鲜叶摊放研究。1.鲜叶经摊放后含水量减小到67—69%时开始杀青,能使浓涩味变为醇和,并产生甜香,汤色和叶底由青绿或翠绿变为黄绿或嫩绿。2.龙井旗枪鲜叶在摊放过程中水分的蒸发速度是按变幂曲线的规律下降的。鲜叶摊放含

    1978年Z1期 No.82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提高信阳毛尖品质的研究

    <正> 信阳毛尖(豫毛峰)是我国名茶之一,因此必需在发掘总结信阳毛尖传统制造经验的基础上,加以研究提高。通过研究,初步探明了信阳毛尖各级别在初制各工序的技术特点和要求及其对成茶品质的影响,并提出了具有生产实践价值的信阳毛尖制造工艺技术理论及操作技术规程。对发扬和提高信阳毛尖的品质风格具有重要的生产实践意义。

    1978年Z1期 No.82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7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名茶——高桥银峰、湘波绿

    <正> "高桥银峰"一般在清明前后采制,严格要求一芽一叶初展,分杀青,清风,初揉,初干、作条、提毫、摊晾、烘焙八道加工工序。采用锅炒与烘焙相结合,掌握火候与含水量适时地把白毫提出来,是加工中的重要环节。"高桥银峰"具有条索微曲,峰苗完全,色泽翠绿,白毫显露而不脱落的外形;内质上香高味爽,汤色清明,叶底嫩匀是"高桥银峰"的品

    1978年Z1期 No.82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江华苦茶的发掘研究

    <正> 江华苦茶属于半乔木型的大叶变种,其形态特征与云南大叶种、灌木中小叶种有显著的区别。其生化成分以茶单宁、咖啡碱为最高,水浸出物仅次于云南大叶种,过去制绿茶,滋味浓苦,近年试验制出的红碎茶,经有关单位的审评,其特点是外形色泽乌黑油润,稍带棕色,内质汤色红艳,滋味浓强,金圈厚,可属二套样水平,与国内外优质红茶媲美。这对提

    1978年Z1期 No.82 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6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名茶——遵义毛峰

    <正> 1974~1978年,在湄潭与遵义开展了遵义毛峰的创制与推广工作,产品业已定型,而且产量逐年上升,已在遵义行销。遵义毛峰的品质特征:紧固元直,翠绿润毫,白毫显露,银光闪闪;嫩香持久,汤色浅绿明净,滋味清醇鲜爽,叶底嫩绿鲜活。遵义毛峰的炒制技术:分杀青—揉捻—干燥三个工艺过程,其中干燥又分抖撒失水—搓条造形(果紧搓元、理直)→提毫足干三个连续的步骤。

    1978年Z1期 No.82 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金水翠峰

    <正> 金水翠峰品质特点是"外形元直,色泽翠绿,峰毫显露,香清味醇,叶底鲜绿,茶汤绿黄明亮",是我省新创制的名茶。"金水翠峰"的原料要求是: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不夹杂对夹叶、鱼叶、宿叶等。采回的原料要及时抖散摊晾。"金水翠峰"加工程序:杀青→揉捻→初干→整形→烘干。

    1978年Z1期 No.82 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叶机械

    <正> 奉化珠茶初制厂是我国自己设计、制造连续化生产的茶厂,该厂于1975年开始设计、试制、1977年8月正式投入试验。成套机器设备包括储青、杀青、揉捻、二青、小锅、对锅、大

    1978年Z1期 No.82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绿茶初制连续化的研究

    <正> 该课题中高部73年下达,后转为合作总社领导。五年来不断试验,改进提高,基本达到本课题"小型配套,日产拾担,结构简单,农村适用"的要求。经试验改进五台主机连续生产,生产品质达到常规机制产品质量。(一)长锅式杀青机:①连续生产②高温杀青。③锅身较短,炒手简化。④投叶量及锅体

    1978年Z1期 No.82 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绿茶长炒青成套机器的研究

    <正> 开始于1963年,1965年科研鉴定。不仅在国内应用,而且作为援外产品。机器包括 CA-84型锅式杀青机,CR-55型揉捻机,CC-84型往复式炒干机,CCT-80型园筒炒干机等4种。应用这套机器制造绿茶长炒青,具有香高味醇,色泽辉白绿润,条索紧结有锋苗,碎茶比例只占4%左右,叶形完整碎茶少等特点。

    1978年Z1期 No.82 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红茶萎凋槽的研究

    <正> 红茶萎凋槽的研究于1963年开始,于1965年进行科研鉴定。十余年来已在全国各红茶产区推广应用。估计总数在10万条以上。萎凋槽结构简单,主要有长10米,宽1~1.5米的槽体,风量16000~20000立方米/小时的轴流式鼓风机和热风装置、风道等所组成。使用时摊叶厚度在15厘米左右,温度32—35℃,经5~6小时即可达到失重40%左右的

    1978年Z1期 No.82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13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转筒式绿茶杀青机的研究

    <正> 我所研制的转筒式绿茶杀青机有:6 C A T-250型,6 C A T-260型,6 C A T-280型三种规格型号,既可燃煤,又可燃油,加工绿茶杀青叶色泽绿翠而有清香。机器具有台时产量高,燃料省,操作方便和连续生产等优点。配以 B-1型供油供气装置,喷油咀和电器控制箱组成燃油转筒杀青机。

    1978年Z1期 No.82 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转筒槽式连续杀青机的设计研究

    <正> 本机系吸取650型转筒连缘杀青机的优点设计而成。其优点:①制茶品质好,适制性广,生产实践表明该机具有650型转筒杀青机的"高温、少量、快速、短时、先扬后闷"和槽式杀青机后端"低温慢炒,适当整形"的作业特点,制茶品质优良,成茶香高味醇、汤色碧绿、清沏明亮、叶底匀绿开展、外形条索亦较紧结,无论对嫩叶或粗老叶均较适用。②工

    1978年Z1期 No.82 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6CR—55型(天目牌)揉捻机

    <正> 6 C R-55型(天目牌)揉捻机,由揉盘及出茶门机构,曲臂回转机构、揉桶及加压机构和减速传动机构等四部分组成。适用于红、绿茶初揉制捻工序。该机的特点,①将原来加压机构的主付支柱改为单支柱,支柱上设导向槽,使揉盖能随手轮的旋转而上下运动或自动旋离,简化了结构,节省了钢材,操作方便;②加压盖装设压

    1978年Z1期 No.82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川—30型炒茶机

    <正> 川-30型炒茶机是在浙江58型瓶式炒茶机的基础上改进设计的小型茶机。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轻便,可以使用各种动力(电力、柴油机或水力)也可用人力手摇,一机多用,既能用于炒青绿茶的初制工艺全过程与炒干作业、又能用于粮、油作物的炒干。

    1978年Z1期 No.82 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5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元式—茶叶干燥机的设计研究

    <正> 元式—茶叶烘干机是一种新的茶叶烘干机型。其结构系吸取现有链式自动烘干机和手拉式百页烘干机之所长。既有前者连续作业性能,使用方便,又具有后者结构简单,修造容易,用材省,造价低等特点。该机型结构,系由盛茶斗、输送机、烘箱、通风机(管道)火炉等部件构成。其性能与特点:①造价低、用钢材较省。试验样机仅用钢材一吨,成批生产每

    1978年Z1期 No.82 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3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绿茶长炒青初制机械改进研究

    <正> 绿茶长炒青初制机械改进研究,是以浙江58型一套初制机械为基础,针对其在生产中所存在的问题,于1963年进行机械结构的改进研究。改进的机种有:锅式杀青机,单动揉捻机,斜锅炒干机和瓶式炒干机四个机器。经一年来的试验研究,锅式杀青机改进了出叶器和炒腔,基本解决了原机出叶不净,叶色黄暗的问题,达到出叶干净叶色绿翠,香气正常的目的。单动揉捻机,增加棱骨数量,改进排列方式,曲柄改长,加大揉幅等,结果揉捻叶特

    1978年Z1期 No.82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绿茶机具及工艺改革的研究

    <正> 我们从1974年开始设计绿茶初制多用滚炒机。1975年试制,当年秋茶试机,又经76年的多次试验与生产应用,结果证明机器性能较好,可一机多用,单机利用率高,节省厂房用地面积,节省人力与物力,适合目前农村社队茶场初制厂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革传动装置,取消筒内通轴。又经1978年春茶的试验与生产应用,证明155型多用滚炒机能一机多

    1978年Z1期 No.82 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手电两用槽式杀青机

    <正> 我省主产青茶,但初制中的杀青工作,多数要人工锅炒,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所制茶叶品质较差,不能满足目前茶叶生产不断发展的需要。从60年到70年中断试验后,根据全省青茶特点和茶区动力条件,试制成功了手电两用槽式连续杀青机。该机由槽形半园锅,翻叶器,传动减速箱,输送轮,炉灶等6个部份组成。结构简单,操

    1978年Z1期 No.82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汉字73型复干机的“三用”试验

    <正> 我们经过充分酝酿和分析,认为:用复干机来杀青、滚二青和复干,是研究一机多用的良好途径。一、复干机的安装设计:用复干机杀青,首先要解决的是温度问题;用复干机滚二青需要解决的是"粘锅"问题。所以,在复干机设计上,要解决这两个问题。

    1978年Z1期 No.82 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7051—30”型转子式茶叶揉切机及其制茶工艺

    <正> (一)"7051"型转子式茶叶揉切机制茶的主要特点:①省工。该机比旧机提高工效二倍以上。②省电。比旧机节省42.9%。③产量高。台时产量为2500市斤鲜叶。④质量好。外形颗粒紧结、油润,内质浓强鲜爽。(二)"7051"型转子式茶叶揉切机主要技术规范:①外形尺寸(长×宽×高)3272×

    1978年Z1期 No.82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徽州1A型机动往复式采茶机研制使用

    <正> 徽州1 A 型采茶机分为机头、轮轴、动力三大部分。机头包括切割刀片、扫叶轮、凸轮传动部分。动力输出后通过减速器,再由轮轴传入机头凸轮轴,一方面带动扫叶轮,一方面通过凸轮摆杆带动切割刀片。该机采用凸轮机构传动,扫叶轮收叶,减速器装在动力上,具有结构简单,性能稳定,易于制造维修,操作轻便,外形美观,采茶质量好,并能一机两用(滚切式)等特点。

    1978年Z1期 No.82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加温萎凋槽试验

    <正> 该萎凋槽结构简单,槽长10米,宽2米,槽底斜度1.8°,风扇马力0.75千瓦,风量132米~3/分,竹帘作为盛叶层。使用结果有提高成茶品质,精简厂房设备,节省劳动力等优点,其问题是;①萎凋叶红变的问题:主要是机械损伤较多,温度较高所致。②干物质的变化,萎凋槽萎凋干物质的损耗高于自然萎凋的1-1.5%。

    1978年Z1期 No.82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采茶机的研究

    <正> 采茶是茶叶生产中一项重大技术措施。采茶用工占茶园生产总用工量的50%以上。粮、茶争夺劳力的矛盾历来存在,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采茶劳力不足已成为必需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日本采茶机研究已进入普及使用阶段,全国200万担产量,50%用采茶机。1958年以来,我所科技人员对采茶机进行了系统研究。经过反复比较试验,初步得出效果较好的

    1978年Z1期 No.82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7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间隙式、剪切式采茶机的设计研究

    <正> 一、间隙式采茶机对芽梢有选采性能,适于春茶气温较低的旺季时期和芽梢肥壮的壮令茶树应用。台时效能为每小时7.61市斤,比手工采提高3.17倍,采摘质量完整芽叶占77.96%,采净度重量比36.9%,毛茶品质可比手采提高一个等,春茶旺季应用在机采后再加人工辅助采,其纯收入可比手工采摘提高18.8%,但不适于芽梢生长能力差,出现对夹叶的茶树上应用。

    1978年Z1期 No.82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5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研制皖西402型爪片炒片机

    <正> 六安爪片是安徽名茶之一,生产历史已近七十年左右,解放后产量比解放初期增长约一倍,但由于全靠人工采制,不仅劳动强度高,而且效率低,一个正劳力,从早到晚只能采制一市斤干茶。从74年底起,我们对六安爪片炒片机进行研究。402型爪片炒片机由动力、炉灶、传动、炒叶器、机架、出茶计时等装置所组成,其为双列式,外形尺寸1400×800×1200,炒锅为

    1978年Z1期 No.82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无烟灶焙茶研究

    <正> 为适应茶叶生产的发展,解决制茶燃料问题,我所于七二年至七七年先后设计中、小型干燥机配套应用的中、小型无烟灶。各机炉排热负荷按850×10~3千卡/米~2时,炉膛热负荷为250×10~3千卡/米~2时的要求进行配置。生产实践证明具有如下优点:①就地取材,成本低、修造易。每灶成本费450—500元。②节省制茶燃料,降低制茶成本。台时耗柴量80-100市斤,比原铁炉节约燃料50%以上。

    1978年Z1期 No.82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绿茶应用远红外线辐射杀青试验初报

    <正> 1.远红外线杀青的原理:采用远红外线直接从辐射器以光速向外辐射直接透入茶叶内部,使表面和内部温度同时升高,迅速钝化酶的活性及蒸发部分水份,达到杀青的目的。2.远红外线辐射杀青几个技术问题。①元件温度与茶叶品质的关系。②鼓风和不鼓风与杀青时间的关系。3.重要意义:应用远红外线辐射杀青成茶具有香气高味醇,汤色翠绿清彻等品质特点。并具有杀青功效高、连续性好优点,为实现绿茶杀青工序连续化、电气化开辟新的途径。

    1978年Z1期 No.82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利用红(紫)外线制茶的探索性研究

    <正> 根据红(紫)外线对物体的作用,在红茶的萎凋与干燥过程以及绿茶的杀青过程中,如能适当利用,可达到提高工效与增进品质的目的,1961年试验取得如下效果:1.利用红外线进行萎凋,控制温度在90℃以下,明距20—30 c m,时间应在2小时以内萎凋程度在61—65%之间,效果颇为明显。

    1978年Z1期 No.82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育种

  • 龙井茶新品种——龙井43

    <正> 采取单株选种、无性繁殖的方法,从龙井群体中选育而成。经试种和鉴定,龙井43的特点;1.发芽早,开采期比龙井群体品种可提早10天左右,发芽整齐,育芽力强;2.经小区对比,其产量可比龙井群体种增产2~3成,一般栽培管理下的小面积示范茶园,亩产干茶已达700余斤,超过了黄叶早、乌牛早等早芽种;五足令大面积示范茶园,亩产干茶达三百五十斤。3.适制龙井茶,外形挺秀,具有狮峰龙井糙米色的特

    1978年Z1期 No.82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福云杂交种选育研究

    <正> 福云新品种是福鼎大白茶与云南大叶种自然授粉而得的杂交种。从杂种群体中单选出的无性系新品种,以福云8号、10号、7号、23号、6号(4—8年生)等产量最高,五年平均亩产鲜叶1708.5—1947.9斤。各品种茶多酚,水浸出物含量与制茶品质亦较为理想。茶多酚含量平均在19.5—25.7%,均高于母本(19.4%),近于父本,水浸出物含量以20号、7号较高,达44.25—44.85%,也显著高于母本(42.64%)。红茶品质20号、7号、10号、23号、8

    1978年Z1期 No.82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英红一号选育研究报告

    <正> 英红一号是无性系乔木型大叶种。1.主干明显,植株高大,分枝密,树势披张,叶大、色绿,叶面隆起、叶形长椭元,顶端优势强,发芽力强,芽头密,萌动早,休眠迟,花果少,产量高;2.鲜叶的主要生化指标是茶多酚33.24~40.35%,儿茶素255.4~279.80mg%,水浸出物49.13—50.89%制成红碎茶外形乌黑油润,滋味浓强,汤色红亮,叶底稍暗,制绿

    1978年Z1期 No.82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树新品种选育

    <正> 利用自然变异与人工杂交变异,开展单株系统选种,实行无性繁殖。先后选育出茶树优良品种计有"101"号,"303"号,"412"号,"419"号,"502"号,"601"号,"701"号等茶树良种。目前在示范推广中,已获初步成效的,主要有"419"号,"502"号等品种。1."419"号品种在本所示范推广茶园,1977年达亩产茶青2492斤,合亩产干茶600余斤,对茶牡枥蚧,茶饼病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对半跗线螨抵抗力亦较强。适制红茶。

    1978年Z1期 No.82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红茶新品种——浙农25号

    <正> 1963年起从气候驯化后的云南大叶种群体中,通过系统选种、比较鉴定、无性繁殖,育成适制红茶的良种一浙农25号。该品种属小乔木型,树姿直立,大叶类,中生种,分枝较希,芽叶色甚淡,顶端优势强,夏秋梢生长特别旺盛,其芽叶的茶多酚类、水浸出物、咖啡碱和氨基氮等主要生化成分

    1978年Z1期 No.82 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绿茶新品种碧云的选育

    <正> 运用系统选种的方法,从经过气候驯化的云南大叶种天然杂种中选育而成。品种特点:枝叶碧绿茂盛,顶端生长优势强,抗逆性强。植株小乔木型,树姿较直立,分枝较密,叶片中等大小。经小面积试验,产量较高,与绿茶品质关系密切的氨基氮含量高,比福鼎白毫高30%。适制炒青绿茶,经有关部门审评,认为碧云制成的炒青绿茶,具有嫩香、滋味鲜浓的特点,无性繁殖力强,并有结实能力。

    1978年Z1期 No.82 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红茶品种——湘波绿、槠叶齐

    <正> 湘波绿、槠叶齐,系在调查茶树地方品种的基础上,从中叶群体中选择出的无性繁殖系,制红碎茶品质优异。湘波绿,香气鲜浓,滋味浓强,叶底红匀,具有独特风格;槠叶齐,香气鲜,滋味强爽,叶底红亮。两品种亩产干茶都在400—500斤,省内建立了母本茶园一千亩左右。

    1978年Z1期 No.82 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5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安徽九号专业采种茶园行株距试验

    <正> 此试验1961年定植,母株是安徽九号,授粉株是安徽1号,定植扦插首先栽一株。种植在四面环山山坞缓坡,与群体地带隔离开来。试验五个处理:(1)4.5×4.5尺,(2)6×4.5尺,(8)6×6尺,(4)9×8尺,(5)9×4.5尺。面积2.44亩。试验结果:茶子产量既与布置行株距有关,也与每亩丛数有关。每亩丛数在180至210丛

    1978年Z1期 No.82 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迎春

    <正> "迎春"是由一九六○年冬引进我所的"广东潮州水仙"有性群体中,以单株无性分离选育出的特早芽新品种,以其越冬萌发于早春季节("雨水"前后)春茶开采于"春分"。特征特性:树姿直立高大,属半乔木,主干明显,分枝部位高,枝条密集粗壮,直生性强,株型紧凑,芽梢尚肥壮,叶色浓绿油亮,成叶肉厚质梢脆,萌发期早,生育期长达9个

    1978年Z1期 No.82 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福云天然杂交种分离选种研究

    <正> 福云杂交种是福鼎白毫和云南大叶种天然杂交而成的群体品种,经过十多年选择、鉴定,已初步选出6个优良新品种,即"福云6—13(迎霜)",属小乔木中叶型,春茶发芽

    1978年Z1期 No.82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三个茶树良种比较试验

    <正> 试验结果表明。福丁白毫产量高,4—8足令茶园5年总产较鸠坑种增产56.73%。氨基氮、茶素、儿茶素组成中含酯类儿茶素比重最大,而茶多酚,儿茶素总量则较低。制绿茶品质特佳,制红茶品质仅滋味稍淡。茶树生长旺盛,高幅度大,分枝多,发芽早而密,采摘期长,抗逆力和无性繁殖力强。可在本省绿茶与红茶区全面推广。政和大白茶4—8足令茶

    1978年Z1期 No.82 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浙江主要茶树品种比较试验

    <正> 浙江茶区茶树品种资沅丰富,为了系统研究鉴定,对9个浙江主要品种进行了品比试验,初步发现大部分品种的发芽期较早,其中"黄叶早"种特早;在新梢生长期与生长势及形态特征表现上,各品种有较显著差别,在这方面"藤茶"种表现最优;通过初步自然鉴定,了解各品种的抗逆性表现;打顶采摘的1芽2叶鲜叶中儿茶素含量的变化差异亦较悬

    1978年Z1期 No.82 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8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云南大叶茶引种驯化和栽培技术

    <正> 经七年的调查研究和定点测定结果:1.云南大叶茶引入四川后,保持了高产优质的主要特征特性,有广阔的发展前途。2.盆地范围内,北纬30度以南,海拔1000公尺以下,北纬30—32度,海拔800公尺以

    1978年Z1期 No.82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3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江苏省茶树良种推广初步方案

    <正> 江苏多年来栽植的多为小叶种,品种混杂,产、质较低。经过我站初步调查与引种试验成功的基础上,初步认为下列品种产量高、品质优、适应性较强,适宜我省推广。现初步提出江苏省茶树良种推广方案如下。

    1978年Z1期 No.82 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五个茶树良种在无锡地区引种成功

    <正> 于68年开始"大毫茶"、"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梅占"、"毛蟹"五个大叶良种的引种成功。引种成功的主要指标:(1)十一年来均能安全越冬。冬季冻害程度与本地种接近。(2)在当地能够正常的大量无性繁殖,保持无性纯系。(3)十余年的生产性试种、繁殖、制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大毫"、"福丁大白茶"、"政和大自茶"比本

    1978年Z1期 No.82 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树地方品种比较试验

    <正> 本试验对闽、浙、皖、滇四省的云南大叶种,福鼎大白茶等十二个地方良种进行比较鉴定。一,表现高产优质的良种有云南大叶种,六年平均(4—9足令),亩产鲜叶713.6市斤,制红茶品质特佳,制烘绿不甚适宜,抗逆性欠强;福鼎大白茶为本省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制性广的无性系早芽良种,六年平均亩产724.2斤,制红、绿、白茶均属上品;梅占为

    1978年Z1期 No.82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8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树良种引种试验

    <正> 1.参加比较试验品种:贵州苔茶、政和大白茶、毛蟹、梅占、槠叶种。2.试验结果:九年平均每亩产量:①苔茶1621.1斤,比对照增加56.46%

    1978年Z1期 No.82 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三个茶树品系比较试验

    <正> 1.参加试验品种:156号品系:贵州镇宁种。安徽九号。对照:槠叶种。2.试验结果:①产量:安徽九号比对照增产41.5%,156号品系比对照增产51.6%。②制茶品质:以安徽九号为佳,外形色泽乌润,条索紧结,滋味鲜爽有收敛性水色红匀、明亮叶底均

    1978年Z1期 No.82 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树品种资沅研究

    <正> 我省野生茶树资沅分布于闽东北、闽西、闽南与闽北,已查明的有安溪企山和南田野生茶,宁德霍童野生茶和福鼎太姥山野生茶等,树高达6.2—6.3米,树令均在百年以上。栽培茶树品种有乔木大叶的,有丛生小丛的,资沅丰富。无性系品种之多,向为全国所闻名。至今我所已征集保存14个产茶省50多个县(市),150多个产地的茶树品种材料计360多种。并进行了180个品种类型小区比较试验及筛选、整理工作。初步整理、选育出120多个地方种和

    1978年Z1期 No.82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祁门茶树群体单株选种研究初报

    <正> 根据十个品系比较试验结果选出安徽1号,安徽7号、安徽9号。其特点如下:1.产量:五年平均(72—76年)安徽1号比对照增加6.88%,安徽3号比对照增加10%,7号比对照增加24.7%。2.品质:红茶品质:安徽1号香气醇正,滋味浓烈爽口,审评总评比对照增加4.2分。安徽3号香气清醇,滋味醇正,较爽口,汤色红亮较深。审评总分比对照增加3.5分。安徽7号

    1978年Z1期 No.82 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贵州茶树品种资沅调查整理

    <正> 根据对我省主要茶区地方品种的调查,可将全省划分为五个地方茶树品种。我省有丰富的野生品种资沅,可供育种及生产上利用。栽培的地方品种中湄潭石矸的"苔茶"、仁怀"大丛茶"、安顺"竹叶青"、贵定都匀"毛尖茶种"是主要生产良种。湄潭石矸的"苔茶"是推广的主要生产良种。本品种产量高,适应性广,为红绿茶兼适。在安徽、陕西等省种植,亦具有高产特性。

    1978年Z1期 No.82 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四川省茶树品种资沅初步整理

    <正> 四川是最古老的茶区之一,气侯条件适于各类茶树生长,品种资沅极为丰富。已发现地方品种27种,野生茶树2种,并对其中4个优良地方品种作了产量、品质及适制性鉴定。此外,对先后引进的80多个材料中,在茶树品种分类及生产上的作用作了观察。有的品种已提供十六个省(区)引种,其中崇"枇杷茶",已作为研究材料与国外交换。并根据品种亲缘关系初步归纳成四类三型。即:

    1978年Z1期 No.82 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树短穗扦插法的改进

    <正> 为了提高扦插成活率,加速壮苗的育成,于1973—75年进行了一系列试验,以期对现行短穗扦插法有所改进,试验设计采用正交试验法,主要结果是:(1)研究出简便而有效的使用生长调节物质的方法。利用生长调节物质促进插穗发根,经三年试验,得出以50ppm2.4—D和30ppm 增产灵的水溶液,于剪枝前5—10日喷射母树,效果甚好;(2)采用二叶插比一叶插发根快、根系发育好、生长势强。二叶插的效果在发根初期最明显,因此应及时加强管理,以充分发挥二叶插的作用。经6个品系对比,不论大叶类或中叶类,二叶插的成活率与一叶插无明显差异。

    1978年Z1期 No.82 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树短枝扦插技术研究

    <正> 研究结果:1.母树,一类为专门养梢母树,一类为采叶剪枝兼用母树。2.扦插时期:自春茶前芽体开始膨大至秋末芽梢生长仃止前一个月左右均可扦插。以春插为优,秋插其次,

    1978年Z1期 No.82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应用生化鉴定进行茶树选种的初步探讨

    <正> 本文结合福云天然杂交种的生化鉴定,初步探讨生化鉴定与茶树选种的关系,为加速育成新品种提供可靠的生化指标。生化鉴定结果与品种适制性的关系:凡是茶多酚含量高的,一般适制红茶,含量低的,一般适制绿茶;儿茶素总量较低、简单儿茶素比重较大的一般适制绿茶,儿茶素总量高,复杂儿茶素比重大,儿茶素组成中的 L—EGC 和 L—EGCG 含量丰富的一般适制红茶;全氮

    1978年Z1期 No.82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4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茶的起沅演化及分类问题的商榷

    <正> 茶的起沅演化及分类这些问题,至今在国内外均有争议,我们从收集全国各地品种资沅的研究中,以及对我省品种资沅调查整理中,根据各地品种的特征特性表现,我们参阅了从茶树植物分类进化系统,结合古生物学、古地理、与现今地质地貌的长期动态变化情况,探讨了茶的起沅。认为茶树应为同沅、云贵是茶原产地、最早起沅于第三纪,由于第四纪以来大地发生动态变化,形成同沅茶树隔离分居,以后在各不同地理条件下,向着不同的适应演

    1978年Z1期 No.82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5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茶树保护

  • 茶尺蠖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研究

    <正> 茶尺蠖是江、浙、皖一带的主要害虫,通过1959—1960的研究已明确茶尺蠖在杭州地区一年发生6—7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翌年8月成虫羽化。各代幼虫为害期分别在4/上—5/

    1978年Z1期 No.82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尺蠖的初步研究

    <正> 茶尺蠖 Ectropis oblidua hypuliua Wehvli 是我场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害虫,在我场一年发生6—7代,以蛹在土中越冬,3月上中旬开始羽化,4月上旬始见幼虫,4月中、下旬为第1代幼虫盛期,6月上旬为第2代发生盛期,以后基本上每一个月发生一代,3代后世代重叠严重,初孚幼虫较集中而形成"发虫中心",常于早、晚取食,三令以后逐渐分

    1978年Z1期 No.82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绿盲蝽象初步研究

    <正> 茶绿盲蝽象主要是以第一代若虫和成虫为害春茶幼嫩枝叶,不仅造成减产,并影响茶叶品质。其他各代在茶园中均很少发现。该虫于四月上中旬初见若虫,并出现被害状,五月上、中旬为害严重,五月下旬以后,虫口减少,为害减轻。四、五月份多雨是绿盲蝽象大发生的有利气候条件;双条栽密植茶园

    1978年Z1期 No.82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云尺蛾初步观察及防治

    <正> 云尺蛾 Buzura thibetaria oberthiir 是本省近年来为害茶树尺蛾中最严重的一种。寄主以茶为主,但也为害其它60多种植物。通过1973—1976年的初步观察,摸清了其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采取挖蛹,捕杀成虫,2—3令幼虫期喷药等防治措施可完全控制其为害。

    1978年Z1期 No.82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灰尺蠖发生规律观察及防治研究

    <正> 灰尺蠖(Boarmia SP.)是我省茶树主要害虫之一,经1974—75年的研究,在长沙地区一年发生四代,第一代发生较整齐,幼虫于4月上旬开始孚化,以后三代幼虫分别于6月上旬、7月中旬,8月下旬—9月中旬孚化,9月下旬至10月下旬陆续入土化蛹越冬。越冬蛹60%以上分布在靠树草1—4寸处。成虫有趋光性。

    1978年Z1期 No.82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3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小绿叶蝉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研究

    <正> 小绿叶蝉发生普遍,为害严重,对茶叶产质量影响很大,是一种主要刺吸式茶树害虫。1961—1963年的研究表明;该虫发生代数各地不一,浙江有9—11代,以成虫主要在茶树上越冬。茶树萌动开始繁殖,茶梢伸长仃止繁殖亦仃止。全年虫口密度5月下至6月中最高,其次为10月中至11月中,因此对夏秋茶威胁很大。发生与温度降雨关系密切,平均气温在15—

    1978年Z1期 No.82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茶叶蝉防治研究

    <正> 茶叶蝉(Empoasca SP.)是本省主要害虫之一。在1959—1965年的研究,闽东一年发生12—13代,高山茶园8—9代。成虫寿命:夏季羽化的为1个月,秋季羽化的为7个月,冬季继续取食为害。每雌虫每天能产卵3—10粒以上。卵于顶芽下第二、三叶间的茎内最多,二叶以上及三叶以下均少,少数在叶柄、主脉内。5—9月间,卵期5—7天,若虫期7—8天。为害盛期一般在5—6月及9—10月,高山茶园在7—9月。防治方法:在11月下旬至次年3月中旬喷用乐果、马拉松等,消灭越冬成虫,先除草后喷药可提高效果;在其他时间内可根据虫口发生情况酌情用药。

    1978年Z1期 No.82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树螨类发生规律及防治的研究

    <正> (一)茶短须螨。茶短须螨在我国许多茶区都有为害,局部地区为害严重。被害茶树叶柄霉烂、大量落叶。往往产生光杆。严重影响茶树长势和茶叶产量。(1)形态特征;成螨倒卵形体扁平,有不规则黑斑,暗红、红色或橙红色,若虫近卵形或与成虫相仿;幼虫近园形桔红色;卵形近橙红色。

    1978年Z1期 No.82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红蜘蛛防治研究

    <正> 茶红蜘蛛又名咖啡小爪螨(Oligonychus coffeae Nietner),是我省主要害虫之一,常致成片茶园大量落叶,雨量偏少的年分尤重,秋、冬季干旱期常盛发。据1959—1964年在社口观察,7月份发育历期为:卵期4天,幼、若螨期6天,产卵前期2天,完成一代12天;10月份为:卵期8天,幼、若螨期7—8天,产卵前期3天,完成一代18.5天。雌成螨

    1978年Z1期 No.82 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毛虫防治研究

    <正> 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分布于我省福安、安溪、崇安等30多县。在1951—59年的研究闽东低山(海拔100米左右)茶园一年发生四代,为害盛期分别在4、6、8、10月;高山(海拔600米以上)茶园一年发生3代,为害盛期分别在5、7、9月。发育历期:卵期13—21天,幼虫期30天左右(越冬代60—80天),蛹期11—23天,成虫寿命1—5天。防治方法:蛹期耕杀,扎除叶背卵块及三令前扎除虫叶或用肥皂液、鱼藤精、敌百虫等药剂喷杀。

    1978年Z1期 No.82 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茶半跗线螨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正> 1974—76年观察,日平均温度在13.18—24.89℃时茶半跗线螨一年发生20代。日平均温度在10.7—33.9℃时一年发生30代。发育历期:卵1—8天;幼螨1—10天,雌成螨产卵前期1—6天;全世代3—4天。其发育阶段,经过卵、幼螨、成螨三个阶段。每雌螨产卵平均40粒以上,雌成螨寿命20天以上。日平均温度在22.7—24.43℃时发生最盛。当日平均温度下降到10℃以下,雌成螨即于茶芽鳞片叶柄缝穴处越冬。翌年日平均温度上升至10℃以上

    1978年Z1期 No.82 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军配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正> 茶军配虫在四川一年发生两代。第一代若虫期在4月上旬—6月下旬,成虫期在4月下旬—7月份。第二代若虫在8月中旬—10月,成虫期在9月上旬—12月。以卵越冬,亦有少数以成虫越冬。若虫、成虫均喜在当季成熟叶片背面为害,产卵于叶片背面的叶肉组织内。有多次交配多次产卵习性。该虫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发生的适温为10—20℃,相对湿度为80%以上。第一代成虫虫化后,温高湿低,寿命短,总产卵量少,第二代成虫发生期的温湿条件适宜,寿命

    1978年Z1期 No.82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梢蛾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

    <正> 茶梢蛾在四川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枝梢内和叶内越冬。越冬幼虫于5月上旬—8月中旬在枝梢内化蛹,成虫于5月下旬—8月底羽化,产卵于叶柄附近及枝梢裂痕中,6月下旬—9月下旬初孚幼虫侵入叶片潜斑为害,10月中旬后转蛀枝梢危害。防治的关键时期是在幼虫潜叶期(8—10月),用90%敌百虫500倍至1000倍液,均匀喷布于叶背,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成虫初盛期和盛期用90%敌百虫1400倍、2700倍液,连续

    1978年Z1期 No.82 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小绿叶蝉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正> 通过1960—1976年的研究,基本探明茶小绿叶蝉发生发展规律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提出了一套包括农业措施和合理用药的综合防治措施。冬春气温的高低和低温期的长短,是虫口消长的主导因子,冬、春气温高则为早发多发年份,夏茶、秋茶采摘期间分别形成一个高峰(双峰型)。冬春气温低且持续时间长,则为迟发少发年份,仅在秋茶及其后期形成一个高峰(单峰型);夏季长期高温干旱是虫口数量下降的原因;在温度适宜(22—26℃)季节,少雨是

    1978年Z1期 No.82 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5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梢蛾防治研究

    <正> 茶梢蛾(Parametriotes theae kus)分布我省各茶区,以幼虫蛀害茶梢为害,严重时枯梢满园,影响茶树生长与产量。通过1956—57年的研究,闽东一年发生二代,第一代:幼虫于5月上、中旬始见,蛹于8月上旬始见;成虫于8月中旬始见,9月盛见;11月中旬终见。第二代:幼虫于9月上旬始见,孚化盛期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中旬,幼虫冬季也蛀食为害,翌年2月中、下旬开始化蛹,4月中、下旬成虫始见。一虫能蛀1—3梢;蛀道可达顶芽下15—21厘米处。虫粪淡褐色,常落积孔下枝叶上;幼虫化蛹时在蛀道近下端咬一

    1978年Z1期 No.82 7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长白蚧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防治研究

    <正> 长白蚧在茶树上是一种严重虫害,通过本课题在1961—1965年的研究,明确了其发生发展规律,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①长白蚧在华东和华中一年发生三代,各代若虫盛孚期分别在5月中下旬、7月中下旬和9月;虫口的分布第一、二代以茶树叶片和枝干中上部为多,第三代以枝干中下部为多。②枝干皮层嫩薄的茶树有利其为害;高温低湿的气候对卵和

    1978年Z1期 No.82 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长白蚧发生及其防治研究

    <正> 长白蚧(Lopholeuoaspis Japonica Cockerell)是我国茶区主要害虫之一。在浙江一年发生三代,以老熟若虫和前蛹在茶树枝干上越冬。各代若虫发生期分别为5月上旬至6月中旬,7月上旬至8月上旬。8月下旬至翌年4月上旬。长白蚧发生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茶树偏施氮肥、适温(20—25℃)高湿(相对湿度在

    1978年Z1期 No.82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角蜡蚧发生规律及防治

    <正> 角蜡蚧(Ceroplastes Pseudocrifeyus Green)曾是我场为害茶树较重的害虫之一,1973年后对该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同时做了药剂防治试验。该虫在我场一年发生一代,以雌成虫越冬,4月份孕卵,5月上中旬开始产卵,6月下旬盛孚。每蛾平均产卵量为3144粒,最多可达5603粒。卵期30天左右,孚化率一般在80%以上。湿度太大对孚化不利,降雨对初孚若虫影响大,连续降雨死亡率可达65%。

    1978年Z1期 No.82 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黑跗眼天牛防治研究

    <正> 茶黑跗跟天牛(Chreoama Atritarsis Pic)分布我省各茶区,闽东一年发生一代,成虫于4月中旬始见,5月盛见,4月下旬始产卵,产卵时首先咬主枝树皮成""形缝,后产一粒于其中。5月上中旬幼虫开始孚化,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为孚化盛期;幼虫先绕蛀皮层一圈多,后蛀入木质部,再向上蛀食髓部,皮层被绕蛀处渐形节状肿瘤,次年8月上、中

    1978年Z1期 No.82 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6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茶苗根结线虫病的研究

    <正> 一、茶苗根结线虫在海南区发生概况二、海南区茶苗根结线虫种的鉴定三、茶苗根结线虫生活史的观察四、茶苗根结线虫野生寄主的调查五、根结线虫二令侵染幼虫在土壤中虫致死温度的测定六、药剂及耕作防治茶苗根结线虫试验

    1978年Z1期 No.82 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吉丁虫防治研究

    <正> 茶吉丁虫(Agrilus SP.)分布闺北、闽东、闽南等茶区;以幼虫蛀枝干为害,在闽北一年发生一代,冬季幼虫继续蛀害,春分后开始化蛹,谷雨后开始羽化,立夏后开始产卵,芒种后开始孚化。卵产在枝皮粗糙处,每处一粒。幼虫从皮层开始向下盘旋蛀食,皮层外呈螺旋状隆起,下蛀到根深30—60厘米处再上蛀木质部,最后在茎部近地面处化蛹于蛀道中。成

    1978年Z1期 No.82 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子象(虫甲)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正> 发生规律:在灌县观察,二年发生一代,经历三个年度,以当年出果的幼虫和上一代新羽化成虫在土中越冬。越冬的幼虫经十二个月至第三年8月化蛹,经30天后羽化为成虫,仍存土中越冬,至第三年4—5月,气温在18.2~19.1℃时,成虫开始出土,6月中、下旬,气温在22.17—23.62℃时为出土盛期。5—8月产卵在茶果种仁中,每雌产卵量100粒以

    1978年Z1期 No.82 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茶丽纹象防治研究

    <正>茶丽纹象(Myllocerinus aurolineatus Voss.)分布于闽东、闽北及闽南茶区。在1971—1977年研究,闽东每年发生一代,幼虫在距根颈50厘米以内,尤在土下3—40厘米处,取食根系,3月中旬开始化蛹,4月上旬至6月成虫陆续羽化、出土,喜食茶梢新枝,寿命10—90天,有假死性。防治方法:在秋茶后至春茶前,结合耕园土施敌敌畏、辛硫磷、杀螟丹等农药消灭土中虫蛹;在成虫盛发期采用"铺膜打磨"等方法捕杀成虫。

    1978年Z1期 No.82 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丽纹象的研究

    <正>茶丽纹象(即茶叶象,是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省茶树主要害虫之一,为害夏茶相当严重。目前缺乏防治方法。经几年来调查研究,基本上摸清了成虫消长情况,找到了有效药剂与防治方法。一、成虫消长情况:5月中下旬始见,8月上旬终见,盛发期在6月上旬~7月上旬。二、成虫期药剂防治试验;多种农药比较结果,以巴丹效果最好,95%巴丹1600倍,室

    1978年Z1期 No.82 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树害虫的天敌保护和利用

    <正> 通过1962—1977年来的调查观察与实践,找到了一些较为有效的保护利用天敌的措施。采取这些措施,经在湄潭茶场、遵义县茶场、四川省苗溪茶场大面积生产茶园验证,显出了较好的效果,为今后进一步总结、完善茶树害虫天敌的保护和利用打下了基础。

    1978年Z1期 No.82 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树害虫天敌调查初报

    <正> 为走"以虫治虫"的生防道路,于1973—1977年在省内一些主要茶区进行了天敌调查,初步摸清了贵州省茶树害虫天敌现状,收集了属于8个目,32个科的166种天敌标本(现存于本所),为"以虫治虫"研究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1978年Z1期 No.82 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树害虫微生物疾病及其病原的调查研究

    <正> "以菌治虫"是现代害虫综合防治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1975—1977年的调查研究,初步摸清我省茶树害虫病原微生物有:茶毛虫、油桐尺蠖、云尺蛾、小自尺蛾、茶茸毒蛾多角体病毒和小卷叶蛾颗粒病毒,病毒6种"头孢霉、穗霉、虫草、虫霉、卵孢白僵菌、腥红菌等真菌20余株,沙雷氏细菌一株。其中相当一部分国内尚未见报道,为我国茶树害虫综合防治上"以菌治虫"提供了筛选利用的资沅。

    1978年Z1期 No.82 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3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尺蠖幼虫期寄生天敌的研究

    <正> 茶尺蠖是我国茶树的主要害虫,而茶尺蠖幼虫期天敌的研究是生物防治茶尺蠖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通过1973—77年研究,基本查清茶尺蠖幼虫期寄生天敌种类、田间自然寄生率消长情况,主要天敌的生物学特性,并提出了在生物防治上应用的方法。一、共养出五种原寄生天敌,即茶尺蠖绒茧蜂、单白棉绒茧蜂、悬茧姬蜂、平庸赘寄蝇、

    1978年Z1期 No.82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4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茶尺蠖绒茧蜂放蜂试验

    <正> 茶尺蠖是我国的主要茶树害虫,而茶尺蠖绒茧蜂则是茶尺蠖目前已知的最重要的天敌之一。在1976—1977年,进行了放蜂试验,获得初步成果。第一次放蜂试验结果:茶尺蠖绒茧蜂平均寄生率自对照区的17.31%提高到86.57%;第二次;自对照区的11.34%提高到90.90%;第三次:在放蜂区为94.95%,扩散区为91.47%,对照区为77.27%,放蜂后,放蜂区周围一定范围之内的扩散区,寄生率也有相当程度的提高。因此,通过大量放蜂,可控制茶尺蠖特别是第一、二代。

    1978年Z1期 No.82 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903白僵菌防治茶小卷叶蛾试验

    <正> 据六千亩茶园中试验,示范和应用证明,在多雨高湿季节,如春雨(第一代)霉雨(第二代)和多雨的秋季(第四代),每亩喷用含孢子100亿/克的菌剂一斤左右,平均效果可达80%以上,但迂少雨干旱,则效果很差。使用白僵菌比化学农药节约工本,据统计,自73年研究使用白僵菌至77年,敬亭山茶场节约开支三万多元。白僵菌对人畜无毒,不污染环境,也不伤害天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扩散作用和长期控制作用,菌粉可以土法生产。

    1978年Z1期 No.82 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青虫菌(杀螟杆菌)防治茶蚕、刺蛾及蓑蛾试验

    <正> 茶蚕、蓑蛾、刺蛾是我省山区的主要害虫,于1973年至1975年,通过青虫菌对这三类害虫的药效及菌剂与农药混用试验,基本探明了在不同气温条件下的最适使用浓度及混用比例。防治第一代茶蚕,由于气温较低,使用浓度为含孢子0.33—0.25亿/ml,防治第二代时,由于气温较高,使用浓度可降为含孢子0.2亿/ml,用后三天死亡率可达90%以上;微

    1978年Z1期 No.82 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应用白僵菌防治茶叶害虫的研究

    <正> 于1973—1977年,先后用省内、外7个菌株,或菌粉成品(菌株扩大培养后再行试验)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一)菌株来沅不同对害虫的效果也不同,如对茶毛虫,以广东林科所18号菌株见效快,9天后防效达90%以上,福建林科所亭下菌株次之,9—15天达80%以上;茶丽纹象甲,以浙农大208号菌株较好,防效65—78%,(二)使用方法不同,效果也不

    1978年Z1期 No.82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应用病毒防治茶叶害虫的研究

    <正> 1975年5月在本所一号山楼下茶园采得茶毛虫尸体,初步镜检为核型多角体病毒;用灭菌玻管采集,回收此虫尸致死的新鲜虫尸,即可供用或干藏备用,贮藏期可达一年以上;按每头虫尸加1—3毫升冷开水的配制液,涂或喷于茶毛虫取食的叶背,可使茶毛虫感病,防效可达80%至90%以上,一般在气温较高的夏季,效果较高而快。

    1978年Z1期 No.82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云纹叶枯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防治研究

    <正> 茶云纹叶枯病是一种发生普遍而又严重的病害。病菌以菌丝体在树上和土面病叶中越冬,通过雨水传播,潜育期5—18天。病害的流行与气候条件、茶树生长的关系密切。本病是一种高温高湿性病害,当旬平均气温>28℃,降雨量>40毫米,相对湿度>80%时,则下一句病害常常流行;凡受旱害、冻害、缺肥以及密植茶树发病较重。品种间发病程度有差季

    1978年Z1期 No.82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10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枝梢黑点病

    <正> 茶树梢黑点病,是为害茶树半木质化红褐色枝梢的病害,为此,于1972—1975年进行了研究。症状:在红色枝梢上产生灰褐色斑块,逐渐扩大,上下延伸,形成棱形病斑,到后期病枝全为灰白色,上散生黑色突起小粒点。

    1978年Z1期 No.82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树病虫发生生态变异及防治展望

    <正> 通过1961—1977年的调查研究,就英德茶场引种云南大叶种及广东水仙茶以来的病虫发生及防治实践阐明;1.新辟幼令茶园以大蟀蟋及根结线虫病为主;进入封行阶段,蚧、螨、蓟马类逐年减少,而尺蠖蛾类(以桐油尺蠖为代表)渐趋常发性的害虫,在卷叶害虫中,六十年代以小黄卷叶蛾为主,而到七十年代则演变为茶细蛾;随着茶园遮阴度增大,叶部病害由叶枯病类演变

    1978年Z1期 No.82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元子虫霉抑制茶小绿叶蝉的观察

    <正> 茶小绿叶蝉为夏秋茶的一种重要害虫。为害严重,减产常达1—2成。1973年我所发现一种寄生性真菌(元子虫霉)(Entomophthoia sphaerosperme Fres),其发生和流行时期5—12月与茶小绿叶蝉发生期一致。在降雨多,湿度大的茶园中寄生率高,对抑制虫害有一定作用。元子虫霉是一种叶蝉虫霉。孢子梗丛生,长棒形,分生孢子狭椭元形或宽纺缍形,

    1978年Z1期 No.82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飞机防治茶树叶面害虫的试验

    <正> 在上海民航局和杭州民航局的支持协同下,我场于1967年首次在茶树上进行大面积飞机防治试验,获得成功。防治面积为7052亩次,主要防治对象为茶尺蠖、茶二叉蚜和茶橙瘿螨。药剂及浓度为:敌敌畏:水=1.20:100;敌百虫:乐果:水=0.90:0.13:100;敌百虫:乐果:水=0.90:0.20:100;乐果:水=0.20:100。试验结果表明,飞机喷治对茶尺蠖和茶二叉蚜的效果较好,一般一、二令茶尺蠖喷药后

    1978年Z1期 No.82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E605,E1059剧毒有机磷杀虫剂及主要铜杀菌剂在茶叶中的残留量研究

    <正> 通过1963年的研究表明,1:800倍46.6%E 605液在田间喷药后5天采制成的干茶中残留量为4—4.57 p.p.m,10天后为1.94—2.45 p.p.m,其残留药量分别为原喷药量的2%和1%左右,冬季喷药春季4月采制成的干茶中残留量为1.3—1.5 p.p.m,因此在生产条件下建议将浓度降至1000倍以下,并限于在冬季使用。1:300倍50%1059液在田间喷

    1978年Z1期 No.82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辛硫磷防治茶树主要害虫药效试验

    <正> 辛硫磷是适合于茶园中使用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于1973—74年,用50%辛硫磷防治茶树主要害虫的药效试验结果:防治茶蚕、茶毛虫、

    1978年Z1期 No.82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化学农药在茶叶中安全使用标准的研究

    <正> 茶叶中化学农药的残留直接影响劳动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对外贸易。合理安全使用化学农药是控制茶叶中农药污染的一项重要措施。由于"四人邦"的干扰,我国至今尚无化学农药的安全使用标准,1969年起我所开始采用薄层层析法和气相层析法进行了亚胺硫磷、二溴磷、乙硫磷、马拉硫磷、杀螟松、三氯杀螨砜、杀虫脒、乐果、辛硫磷等新老化学农药在茶

    1978年Z1期 No.82 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应用薄层层析法(酶抑制技术)进行茶叶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研究

    <正> 应用薄层层析法作为测定茶叶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方法具有快速、直观、有优越的分离效果,且具有一定灵敏度和精确度,但其灵敏度仅达微克水平,因此尚不能满足当前农药残留量分析的技术要求。1973~74年根据有机磷化合物(特别是氧化性产物)农药对动物组织和血液中的酯酶具有高度抑制作用的原理,通过薄层板上由未被抑制的酶所引起的基度显色

    1978年Z1期 No.82 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茶树生理生化

  • 茶树新梢的儿茶素动态

    <正> 通过62—63年的研究结果,发现从芽萌发开始至一芽一叶或二、三叶时,儿茶素含量有增加的趋势,从这以后不断下降。对夹新梢各部位叶片的儿茶素含量是上部比下部高,叶子比茎含量高。一芽二叶新梢中儿茶素的季节性变化的总趋势表现为单峰曲线现象,则年周期

    1978年Z1期 No.82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叶儿茶素的动态生物化学

    <正> 通过1963年的一系列研究,初步探明了茶儿茶素在茶树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转化途径及其动态生化变化的规律性。茶儿茶素的组成成分与茶叶品质密切相关,茶叶品质的优劣是决定于儿茶素的组成成分。茶儿茶素的组成变化是随着茶树新梢伸育阶段,季节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由于季节

    1978年Z1期 No.82 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0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树新梢生育过程可溶性糖、淀粉的动态

    <正> 茶树新梢生育过程碳水化合物(单糖、双糖淀粉)的变化动态,是循着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转移的。由于气温的变化碳水化合物不断发生合成、累积及转化。总糖量积累的最高蜂发生在7—8月份。但是在不同季节各糖类的含量又具有独特的积累特点,淀粉的积累最高蜂是7—8月份,在此时期前后均较低,糖的积累则有相反的趋势。

    1978年Z1期 No.82 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4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儿茶素的组成与绿茶级别

    <正> 儿茶素是茶叶主要化学成分之一,它和茶叶品质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试验在63年通过我国若干绿茶样品儿茶素含量及其组成的研究,证明儿茶素含量对茶叶品质虽有一定影响,但儿茶素的组成及其比例关系对品质的影响更大。从较大量的分析数据中寻求出,没食子酸酯类儿茶素(即 L—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与 L—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 L—表没

    1978年Z1期 No.82 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7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树生育过程中氮素营养的动态

    <正> 通过62—63年,对茶树主要器官生长发育过程中氮素营养动态的研究,初步看出茶树的各个器官,在不同的生育阶段其氮素营养起着不同的变化。在茶树年周期生育过程中,茶树新梢,因季别的不同,生化变生具有季节性的差异,夏秋茶氮素含量显著地低于春茶。氨基酸的种类也有相同的变化趋势,相同的发育阶段夏茶的种类比春茶少。

    1978年Z1期 No.82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5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茶叶氨基酸与茶叶品质

    <正> 1963—1964年研究茶叶中氨基酸的分离和定量方法。解决在缺乏纯品条件下,如何测定茶氨酸(Theanine)。在当时的世界技术水平,取得较满意的结果。目前进行了对品种之间氨基酸的比较研究。茶叶中氨基酸代谢动态研究。

    1978年Z1期 No.82 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22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分级红茶酚类物质的研究

    <正> 拟订出"茶酚类物质分部测定法"。用此法研究我国云红、川红、英红、越红等分级红茶各部分酚类物质的含量,并同国外分级红茶作了对比分析,证明云红、川红、英红具有良好的化学基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分级红茶品质,关键在于提高茶黄素含量。越红从自然品

    1978年Z1期 No.82 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3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不同茶类品质的研究

    <正> 试验于1975年在浙江绍兴东方红茶场进行。春夏茶共作试验九批。用同样鲜叶原料分别制成红碎茶与红条茶。春茶期间又与上虞茶场互换鲜叶一批,用同样鲜叶,分别在上虞茶场与东方红茶场各制成平炒青,并在东方红茶场制成红碎茶和红条茶。作了品质比较,并作了生化测定。结果表明:一、红碎茶品质高于红条品质。春夏茶各用同样的甲、乙、丙、丁四个级的鲜叶所制成

    1978年Z1期 No.82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4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叶酸性磷酸酯酶的测定方法

    <正> 在磷酸酯酶催化的下述反应中,GMP→G+P_2,磷酸葡萄糖(G—1—P或 G—6—P)不很稳定,而且对酶反应产生相反的抑制作用。本方法改用易于精制的磷酸苯酯代替GMP 反应后,用酚试剂测定分解产物,提高了分析结果,分析步骤按常规方法制备丙酮

    1978年Z1期 No.82 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氧化酶、果胶物质、黄酮物质、氨基酸水溶旦白质测定方法的研究

    <正> 通过比较试验,确定了以下成分的测定方法。氧化酶活性是根据氧化酶类能直接或间接氧化抗坏血酸,再以碘滴定多余的抗环血酸,活性大小,以每克干样每小时氧化抗坏血酸毫克数来表示;果胶物质是根据它能溶于草酸铵,并能在酸性乙醇中沉淀,对果胶酸钙盐进行重量法测定;黄酮物质根据其与硼酸的络合反应采

    1978年Z1期 No.82 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3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不同氮肥用量对茶叶生化成份变化的研究

    <正> 试验分纯氮20、60、100斤分别加基肥,还有氮加磷(100+100和100+50两种)加基肥的处理,春、夏、秋各季采样分析氨基酸、全氮、咖啡碱、叶绿素、糖、淀粉、儿茶素、果胶以及氧化酶活性。研究结果看出:氮化合物的含量基本上是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多的,当氮肥加磷以

    1978年Z1期 No.82 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分级红茶酶性氧化过程中生化变化的研究

    <正> 试验是1964年在云南勐海茶厂进行的。研究红碎茶揉切工艺开始到上烘为止的酶性氧化过程生化成分的变化。试验的初步结果看出:糖类物质中单糖是随氧化过程逐渐增加的,淀粉和双糖却是不断减少,果胶指数是氧化80分钟含量最高。多酚类物质中,茶多酚总量、儿茶素、黄酮类物质都是随氧化时间延长而递减的,与此相反,非水溶性茶多酚却是不断增加的;从茶多酚的氧

    1978年Z1期 No.82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5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叶中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正> 近廿年来,氨基酸的分析方法有了很大的进展,不仅操作精,而且以全程自动化闻名。本文研究了茶叶中氨基酸的纸上层析分离法,利用单向层析、双向层析法从茶叶中分离出15种氨基酸,并且进行了定性及定量工作,对研究茶叶中氨基酸的组成与含量及其和茶叶品质的关系,是一件必不可少的工作。方法如下:取样品1—2 g,用2.5~30的80%乙醇提取,然后将过滤液蒸干加水2ml 进行点样。

    1978年Z1期 No.82 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19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咖啡碱柱层分离测定法

    <正> 茶样与氧化镁共热进行予热处理游离出咖啡碱,然后通过氧化镁—硅藻土混合床进行柱层分离,分离出的咖啡碱,用磷钼酸试剂在波长440mu 比色测定。本方法的特点是设备简单、快速。并且完全弃除于实验室氯仿的毒害。本文附有咖啡碱标准品的制备,提纯和鉴定方法。

    1978年Z1期 No.82 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4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茶叶儿茶素纸谱分离和定量方法研究

    <正> 五十年代后期,茶叶中多酚类物质测定主要应用乐文太尔氧化法测定相对总含量。从57年—59年探索纸谱分析法,拟订定量法。使用此法研究茶叶多酚类混合体的组成及定量。六十年代以后,我国茶叶科技界都应用此法研究茶叶儿茶素。

    1978年Z1期 No.82 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茶树光合作用的基本变化规律

    <正> 茶树光合作用在一日中的变化呈双峰曲线形式,无论是茶树生育期或休眠期均有一致的趋向。在保证充足供水及全日控制恒定的环境条件下,茶树的光合作用也呈双峰现象,说明茶树光合作用日变化午间下降的原因是外因和内因综合影响的结果。在年周期中茶树光合作用呈一单峰曲线变化,七月左右全年温度最高季节,茶树光合作用也最强,如以不同年令茶树的单个新梢、整株茶树以及单个枝条为对象,进行测定结果也

    1978年Z1期 No.82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5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树生理机能基本变化规律的研究

    <正> 在比较、研究改进各种生理测定方法基层上,着重对茶树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气孔运动以及细胞吸水力等生理因子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测定,基本探明了这些生理机能的昼夜变化规律、年周期中的变化趋势,同时也进行了不同生育阶段和不同肥培管理条件下各种生理机能变化情况的比较测定。本试验于1961—63年进行。

    1978年Z1期 No.82 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3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树种子生理的研究

    <正> 茶树种子成熟过程中,贮藏物质积累速度最快的时期是6~7月份,其次是9月份。种子采收后,呼吸作用继续进行,结果引起了贮藏物质的大量消耗;不良的环境条件更容易加剧这种消耗,以致使种子失去了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试验认为,低温对种子的安全贮藏是有利的,而种子贮藏时的含水量最好控制在30~40%之间。

    1978年Z1期 No.82 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树叶面积消长及其与茶叶产量形成关系的研究

    <正> 研究了自然生长茶树及采叶茶园叶片的生长和脱落的变化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消长动态。在此基础上,通过试验与大量的调查研究,得出了茶树群体叶面积指数与茶叶产量的形

    1978年Z1期 No.82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6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乙烯利诱导茶树疏花疏果的效果

    <正> 茶树生殖器官的生长,大量地消耗了营养物质,致使茶树新梢生长减弱。控制采叶茶园的生殖生长,减少花果对养分的消耗是增产茶叶的一项有效措施。用乙烯利诱导茶树落花落果试验指出:在茶树盛花期用乙烯利疏花疏果,疏花效果可达80—93%。乙烯利疏花后,结果率明显下降,喷一次的效果可达36—38%,喷二次的效果可达75%。乙烯利疏花疏果后,

    1978年Z1期 No.82 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6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叶品质理化审评—水分测定仪的研究

    <正> 希望通过研究实践,在毛茶收购上采用理化鉴评方法辅助感官审评,要求审定毛茶内质以理化方法为主,向测试仪器自动化或半自动化努力。初步研制成水分测定仪(测定误差0.3%以内)。经有关部门和单位于1974年在绍兴茶厂鉴定,认为可以投产再经生产性试验。本研究于1973—76年进行。

    1978年Z1期 No.82 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3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α—氯乙基磷酸促使茶树花、蕾脱落效果的研究

    <正> 采用植物激素α—氯乙基磷酸(又称乙烯利)促使茶树花、营早期脱落,是迄今比较可行的方法。从几年来在各地试验的情况分析,它具有落花速度快、效率高、工本低、工夫省等优点。根据1976年茶树化学除花经验交流会交流的情况,有以下几个问题可以明确。1.使用浓度:α—氯乙基磷酸的使用浓度与各地气候条件、茶树类型、花蕾发育程度、茶树生长状况

    1978年Z1期 No.82 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3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九二○”在茶树应用的研究

    <正> 试验从1970年开始到1975年为止,进行了连续六年的试验研究。从连续17个茶季不间断的使用"九二○"的情况分析,它具有促进新梢生育、提早萌发等效果,因为能提高当季和当年产量,一般增产幅度在1成以上甚至更多一些,尤其是夏秋茶增产效果更为显著。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增产措施。同时它还可以作为茶树旱、寒害后的催芽剂以及调节生产洪峰等措

    1978年Z1期 No.82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园化学除草试验总结

    <正> 我所1971—1973年对21种化学除草剂进行试验,包括药剂单用、混用试验,香附子防治试验,苗圃化学除草及除草剂使用后茶叶生化成分分析,土壤分析和砷残留量分析等项目。结果表明:扑草净和除草醚、敌草隆等混合使用不仅对杂草杀伤率高而且杀草谱广对茶树也较为安全,其次为茅草枯、除草剂一号等,香附子防治以除草砷与扑草净混合配方为好。在

    1978年Z1期 No.82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除草剂在茶园中的应用

    <正> 我省茶园在高温多雨季节时杂草大量繁殖,每平方尺多达483株,每亩达3592斤。其中以胜红蓟、马唐、越南草、狗牙根为主,总数达70多种。应用药剂除草,不仅及时,而且省力、高效,还可提高茶叶产量,几年来我所对12种药剂进行试验,以阿特拉津、西玛津、灭

    1978年Z1期 No.82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叶中抗辐射物质的研究

    <正> 从72年开始与天津医药工业研究所、天津茶厂协作,以绿茶为原料对茶叶脂多糖、茶多酚,速溶茶等制剂的提取制备技术进行了研究,将提取制备的各种制剂进行药理及药效试验,小动物试验结果表明,各种制剂

    1978年Z1期 No.82 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9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伟大的号召 英明的领导 茶叶生产要有一个大的发展——纪念毛主席视察舒茶二十周年

    王泽农;

    <正> "九·一六"光辉指示的发表,到今年九月十六日,已是整整的二十年了。这二十年中茶区贫下中农、从事茶叶工作的干部和技术人员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开展了轰轰烈烈农业学大寨运动,认真响应并贯彻毛主席的伟大号召,茶区革命和生产的形势一派大好,茶叶产量逐年增长,茶叶品质有所提高。特别是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领导下,粉碎了"四人邦",群众干劲倍增,决心为实现毛主席和华主席关于茶叶生产的指示而奋斗。为了能够进一步发展茶叶生产,建设基地县,现在我们从农业现代化的角度出发,提出六点看法:

    1978年Z1期 No.82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发展茶叶生产和茶业科学的巨大动力

    陈椽;

    <正>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视察舒茶公社廿年来,全国广大茶区干部群众,在各级党委领导下,积极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坚决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垦荒山,辟草地,建新区,扩大茶园面积,使我国的茶叶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全国茶园面积已达一千四百多万亩,茶叶总产超过五百万担,并出现了许多高产稳产典型。随着茶叶生产迅速发展,我国茶业科学研究工作也取得很大成绩,各产茶省都先后设立茶叶科研机构,科研队伍不断壮大,试验研究工作不断发展,有效地促进了茶叶

    1978年Z1期 No.82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叶要有个大发展科技工作应走在前面

    庄晚芳;

    <正> 毛主席发出"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的光辉指示已经二十周年了。在这二十年中充满着两条路线、两条道路斗争的历程,特别是林彪、"四人邦"反党集团推行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破坏,使毛主席指示不能深刻充分贯彻,影响巨大,受害极深。尽管如此,广大茶区人民受着毛主席指示的鼓午,大大激发了向山坡上发展种茶的干劲,茶叶生产仍有较大的发展。就浙江省来说,近十年来的茶叶增长速度年平均约达百分之十,茶叶科学技术工作也获得不少成就,但与国外的茶叶生产水平和科技水平比较起来仍有很大差距。

    1978年Z1期 No.82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难忘的一九五八年

    李联标;

    <正> 一九五八年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上极其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毛主席、党中央发出了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伟大号召,它极大地调动了我国人民大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一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在视察安徽舒城舒茶人民公社时,发出了"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的光辉指示,它为我国山区人民在"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方针指引下,指明了发展山区,

    1978年Z1期 No.82 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提高茶叶科学水平

    阮宇成;

    <正> 回顾历史事实,任何科学的发展与生产技术发生根本变革的时候,都是和这门科学的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与其水平密切相联的。科学是生产力,现代科学的发展,使科学和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要发挥科学对生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必须认真总结生产经验,结合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基础理论的研究,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从茶叶科学来说,科学种、制茶,就是要研究茶树栽培或茶叶加工的基础理论,从中找出适宜指标,制订茶叶生产技术措施,指导茶叶生产。

    1978年Z1期 No.82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5K]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为实现我国茶叶生产现代化而奋斗——纪念“九·一六”指示发表廿周年

    陈兴琰;

    <正> 在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抓纲治国"的伟大战略决策指引下,我国正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发展时期,各行各业正进行着新的长征,为我国在本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迎来了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九·一六"指示发表二十周年纪念。我作为茶叶工作者的一员,心里真有说不尽的喜悦,不禁为我国光明灿烂的前景,为我国茶叶事业的兴旺发达而欢欣鼓午!

    1978年Z1期 No.82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有关茶园高产、稳产、优质研究问题的一点建议

    徐楚生;

    <正> 茶园高产稳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原是国家制订的重点课题之一。1958年毛主席发出"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的伟大号召后,进一步加强了这一问题的研究,现在连续进行了二十年,在这二十年中,前十年研究进展较快,从多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有些成果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后十年由于林彪、"四人邦"修正主义路线不断干扰破坏,有的单位中断了

    1978年Z1期 No.82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发挥学会积极作用 繁荣茶叶科学技术

    庄任;

    <正> 华主席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对于我们来说,社会主义和四个现代化是不可分割的。"科学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更需要科学。中央和国务院对开展学术活动和加强学会工作十分重视和关怀,中央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指出:"各种专门学会要积极开展工作。"今年七月中国农学会在太原召开的全国农业学术讨论会是中国农学会和各分科学会(包括茶叶学会在内)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学术讨论会,是为贯彻新时期的总任务,

    1978年Z1期 No.82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